封印内容,待分解

妖魅记 洛逍 12042 字 8个月前

终至,秦失其鹿,群雄并起,天下英雄共逐之。

乱世出英雄、出人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帝王的气运落到了荆楚之地。

项坚是定远侯项羽二十三世孙,在荆州起兵称王,国号楚,而不久之后,从巫山下来了十余人,入幕到楚王项坚帐下。

楚军坐拥荆湘,继而拿下巴蜀之地形成大后方,项坚率二十万大军挺进汉中北上,分两万精兵于军师何叹涯率领出子午谷,亲率十八万大军出斜谷,直捣秦都咸阳。

兵临咸阳城下,最惊心动魄的战斗开始,大巫何叹涯以神通破开城门,率领着两万精兵长驱直入,在重重阻击里一路横冲直撞,杀奔阿房宫……

(本来这章是准备,把竖向的背景设定交待完,即便交待不到接续林遥修炼“黄帝虾蟆诀”,起码也得交待到大楚皇朝成立,结果发现今天不早了,但是还有很多内容,五百字内概括不了,只能留待下章了)

093.玉玺,禁咒奥秘

(说回目前的状况,竖向背景主要是把秦楚两朝的存在拉长,目的是要交待巫修从炎黄时代怎样传承下来,《妖魅记》的故事依托其中,然而背景比主角的这六年妖孽人生,激烈太多,三言两语难以表述,归纳推理比叙述更伤脑细胞。我又神游了,切入正题…)

※※※※※※※※※※※※※※※※※※※※※

咸阳城里数十名鬼谷门徒,都莫能抵挡,在何叹涯大巫境中期修为面前,几乎不出三合便一一殒落了。杀至阿房宫前,大秦当朝国师迎战上来,已是顶尖的对决,甫一交手看似旗鼓相当,然而没过三十回合,就在何叹涯惊世骇俗的神通之下殒命。

何叹涯大展神威,秦皇朝守卫都城的那些将士全被震憾住,局势已经很显然,若顽抗那就是呜呼哀哉的命运,弃械投降才有一线生机。

阿房宫里,大秦皇朝末世皇帝,只能乖乖地献出传国玉玺。

项坚率领的十八万大军顺利开进潼关,大秦皇朝宣告灭亡,历六百八十余年,传二十五世,共三十二位皇帝。

八百里秦川尽归楚,然而项坚虽掌握传国玉玺,面临的局面却相当复杂,北狄胡虏虎视眈眈,中原群雄却各自形成割据势力,称王称霸甚至称帝的有十余个。攘外必先安内,接收秦皇朝的烂摊子,责任非常之艰巨。

项坚在咸阳称帝,楚皇朝成立建元,以传国玉玺号令天下,不归附者讨伐之。收服中原各方割据势力,一统江山用了五年,终于尘埃落定。

总结秦皇朝,军事力量最强时期是武皇帝扶苏在位,当时得封彻侯的五大名将为,辅国大将军“忠勇侯”蒙恬、以及镇守东疆的“威远侯”韩信、镇守南疆征服百越的“宁远侯”赵佗、镇守西疆的“抚远侯”章邯、镇守北疆的“定远侯”项羽,都不是泛泛之辈,直至时机成熟,将东夷、西戎、北狄逐个击破,消除四面环伺的强敌,开疆拓土千万里。从而八方进贡,成就大秦皇朝的辉煌,使秦五世文皇帝在位时国力推向鼎盛,疆域达到九十二郡,安稳太平几百年,之后逐渐走向衰落,疆域免不了有所缩水……

由于人口增长,时代不断向前发展,大秦皇朝后继的皇帝增设了郡县,又在郡上面设置州一级,从起初的十二州增至二十六州,而郡增至一百三十六。秦末连年战乱,楚皇朝平定天下,大一统之后,中原有些州郡县十室九空,大量的人口锐减……

面对北狄死灰复燃迅猛崛起,已经构成强大威胁,楚皇朝项氏先祖就是以抵御北方的匈奴得封彻侯,明白目前的局势,直接对抗虽不至于落败,然而如此消耗下去,却并非上策。

楚皇朝实施策略,对外重兵守御北方,严阵以待,再向北狄派遣使者,巧妙周旋;对内修明政治,将州郡县合并成州县两级,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两年后,离间计有了成效,强悍的北狄被分化成东、西两部分。随之,楚皇朝又采取一打一拉的对策,使东狄、西狄的力量旗鼓相当,不断僵持争斗互相削弱。

华夏儿女对于故乡,有着特别的眷恋,而这份叶落归根之情又以楚人为甚,项氏的先祖项羽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因此,天下安定之后,项坚毅然将朝廷搬到荆州城,恢复其名为郢都;将比郢都繁华百倍的咸阳城作为陪都,更名为长安。

传国玉玺,是“和氏璧”雕琢而成,和氏璧是荆山之玉,原是从楚国流失而去的名贵宝玉,后来被赵王得到,秦王得知后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可见和氏璧的价值,而且非常的富有传奇性。蔺相如当年拿回和氏璧,只是完璧归赵,但终归还是落到秦国手里,如今项坚将传国玉玺带回郢都,才算是真正的物归故里。

玉乃天地之灵气孕育而生,和氏璧生于荆山,可见荆山的灵气多么特殊。郢都依荆山、傍长江,背面又有巫山,其实是相当不错的定都之地。

巫修的本质就入世,当年归隐山林,是因为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交战落败,而今既然下了巫山,那就没有功成身退的道理。楚皇朝开国皇帝项坚,当然很是明智,哪会不希望留住巫修们以镇国运,永保项氏子孙万世传承、天下太平,而对待这些巫修,可不能够差遣,那是需要敬重、庄严地供奉。

于是,还在郢都尚未修建皇宫的情况下,项坚却先命令能工巧匠,在荆山修建了一座宏伟的神殿,可见这位开国皇帝对巫修们的重视。

面对世间巫修沦落成牛鬼蛇神,巫术只见黑而不见白,何叹涯主持神殿,当然要挽救巫修的声誉,重振巫修的威望。

首先是禁止黑巫术继续流传,再则便是将真正的巫术发扬光大,然而面对世间人类即使有资质也无法修巫的事实,何叹涯始终疑惑不解,却又一直没有找到答案。仅凭猜测,有若干种可能性,但无法确切到底是因何缘故。

直到,在秦宫的藏书室里,阅览到一卷竹简典籍《山海经》,奥秘当然并非其中记述的山海地理,也不是大荒部分那些光怪陆离的巫妖故事,而是这卷竹简有着不为人知的隐形文字,只有真正通巫法者,才可以破解。何叹涯轻易抹去上面的术法,读到隐藏的内容,顿时心下恍然:原来是一个禁咒的缘故,但这个禁咒很不简单,不仅仅由九位大巫齐施完成,并且还以至尊宝物九鼎为依托,从而使禁咒历久生效;也正是因此,当年齐施禁咒的那九位大巫发现问题,穷极后半生想要消除禁咒,都没能够实现……

撰写这卷《山海经》者,是商王朝时代的一位巫修,困惑于巫术没落的不甘,用此独特方式,记载这件关乎巫修存亡绝续的大事,留待后人去破除禁咒,真可谓苦心孤诣。明文的内容是以三分实事、七分虚构来描述奇妙的世界,形形色色古怪的生灵,包罗万象绝对令人耳目一新,当然也重点描述了大神、以及大巫的传说,其目的就是要让此书不至于失传。

幸好如此,当年秦始皇焚烧从周王朝、以及六国搜罗的书籍之时,翻阅了下这本《山海经》便被其中描述的内容吸引,真是舍不得,放在枕头边慢慢欣赏,才避免付之一炬。

094.九鼎迷踪,河图洛书

何叹涯找到了问题的根源,然而却面临更大的问题,九鼎已经下落不明,要想破除这个两千多年的禁咒,那么就必须得先找到九鼎,否则无从下手。

九鼎哪里去了呢?何叹涯在秦宫的藏书室里,继续翻阅史料典籍,把有关于九鼎记载的竹简、册子,全部归纳了出来,仔细研究九鼎的去向……

首先要弄清的疑团是,九鼎到底是九个鼎,还是一尊九州鼎?在这么多文献里,却难以寻找到确切的答案,模棱两可令人糊涂。以何叹涯的判断,既然是用天下九牧贡献之金,再分开来铸造九个鼎不太合理,应该就是合成一尊九州鼎,如此才合乎兼并意图,国之重器才够份量以镇山河大地,才能象征至高无上的王权。

而且,何叹涯相信,这尊九州鼎的铸造绝非凡人所能为,只有大巫方能炼出宝器,必然是通过三昧真火淬炼,否则何来灵性镇国运?若非如此,禁咒依附其中,何以会永不消失?

思路清晰了,何叹涯继续分析手头的文献,秦文皇时期司马迁的《太史》记载,九鼎沉没于彭城泗水,发生在周显王四十二年,距今差不多八百年。还记载了一件事,后来秦始皇南巡到泗水,派了几千人打捞,却落得一场空。何叹涯将此线索放在心里,然而等全面阅览了周王朝的历史,再回顾这条线索,只能哑然失笑,不禁想:周朝的天子戏弄诸侯,从此事看来倒是有了长足的进步,毕竟不像当年周幽王连续的点燃烽火,只为博取美人一笑。

周王朝那时的都城在洛阳,以这尊九鼎的重量,再怎么样搬运到徐州的泗水,又如何能够掩人耳目,瞒过天下诸侯?几乎没有可能,自动飞过去,那纯粹就是笑话奇谈,除非是有大神通之辈……

然而,若有如此能人辅佐,那么春秋战国,周王朝又何至于落魄到如此地步呢?诸侯争霸全然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楚国都率先称王了,庄王甚至把军队拉到了洛阳附近,周定王无奈派人慰劳欢迎,飘飘然的楚庄王此刻得寸进尺,公然问起鼎之轻重大小……

楚庄王起了这个头,那还得了,诸侯们纷纷关心起这尊鼎的重量来,都想问鼎中原,夺取这尊传国宝器号令天下诸侯,结果大家如此一扯皮,周天子反倒安全了。

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周天子要想保住九鼎不失,安稳呆在王位上,必然煞费苦心。

何叹涯推测,正是因为面临如此情形,迫使周天子想方设法将九鼎藏起来,又空头许诺千方百计让诸侯们互相牵制,总之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但是到了最后,周赧王却首先成了真实虚假的牺牲品,西周之亡是因为幽王戏弄诸侯,东周之亡何尝不是因为戏诸侯,到头来反被诸侯忽悠以天子名义召集六国攻秦,结果成了超级冤大头,连王朝都没戏了。

滑稽的是,《太史》却有记载秦国灭周之后,从洛阳掠取到九鼎回去,这显然是无中生有,即使有……肯定也是假冒货,要不然秦始皇怎么会傻乎乎地派人下泗水去打捞,秦皇朝六百多年,也没见文字记载何时展示过这尊传国宝器,而用和氏璧雕刻了一尊传国玉玺,来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

何叹涯闭目静心,用“预思法诀”,在脑海里探测九鼎的存在。

半晌之后,何叹涯起身离开藏书室,飘然出了长安城,径向洛阳而去。

洛阳城郊外,洛水、黄河交汇的地方,何叹涯的身影出现,面向河水滔滔迎风而立。蓦然间,何叹涯两臂张开运起强劲的法力,只见河洛交汇的水中央,有着闪动的光芒,河水汹涌澎湃翻滚形成了漩涡,随着漩涡转动之势,水底的光芒逐渐明显壮盛……

忽而,漩涡里浮现出一尊大鼎,深沉的暗金色,却是散发着耀眼的光芒,缓缓地脱离水面腾空而起,飞落到何叹涯跟前。

铿!好沉的钝感力量,威势凛凛…

哪里还有错?正是名震天下的传国宝器——九州鼎!

何叹涯收起法力,这尊鼎散发的光芒旋即隐去,深暗色泽虽然与古铜接近,质感却是大有差别,确实是特殊的金器,而非平常的青铜器。

九鼎就在眼前,怎样破解禁咒呢?何叹涯明白不简单,当年实施禁咒的九位大巫穷极后半生,都无法办到,可以想象如此困局,两千多年来将巫修传承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真是天大的难关……

何叹涯用神识感应,却是受到强大的反弹力量,怎么也进不了鼎内。震惊之余,收起神识静静沉默半晌,手掌随意翻开,出现了一张符箓,默念几句话,然后法诀念动,便见符箓消失不见,这是一张传至神殿的通讯符。

目光落回到这尊九鼎上,绕着转了一圈观察,方形的外表有华夏九州河山纹络,没有发现什么端倪。旋即,何叹涯飞身跃上顶端,见到鼎内巨大能量焕发的灵气,以何叹涯此刻大巫境中期修为,仍然感到一股难以形容的威慑。此时,何叹涯已经了然,自己的神识之所以没能进去,是被鼎口的结界阻拦,也可见这个结界多么的强横。

何叹涯顿时尝试了几下,别说破此结界,就是撼动都相当困难。面临如此情形,何叹涯心里的那点傲气全然没有了,要知道结界对于同等修为而言,可以说是形同虚设,破不了的结界,就意味着布结界者的法力比你高强太多,根本不在同一个层次上,那么难以撼动意味着什么?当然,这尊宝器九州鼎的威灵,更是无法估量,再加上有九位大巫,布下如此厉害的结界就怪不得了……

何叹涯有些沮丧,在修巫的路途上没有遇到如此挫折,师父曾经喻之为天纵之才,千年难得出一个。何叹涯更是非常努力进取,十七岁就突破进入小巫境,不到八十岁就突破进入大巫境,从小巫到大巫只用一甲子岁月,自古以来都没有几个能够如此迅速,一百三十余岁修为进入大巫境中期,现今一百五十二岁,模样看起来不过四十六七岁。

巫修,达到小巫境,衰老就可以减缓一半,达到大巫境,衰老就可以减缓十倍,因此何叹涯八十岁后,四十余岁的模样七十多年来,几乎看起来一个样。当然,若是女修的话,多般还会选择一些驻颜功法,以葆青春。

面对无能为力的状况,何叹涯愁苦不已,哪里甘心就这样寸功难进。耸立在九鼎的顶端上四面徘徊,陡然间发现鼎口处,结界的外沿,也用巫法隐蔽着一些文字。

当即,何叹涯抹去表面的巫法,观看刻在鼎口内边的文字。

何叹涯看到了一线希望,这是当年实施禁咒,最后归天的一位大巫所留下。记载了当年禁咒施过之后,发现问题时有几位大巫主张立即合力将禁咒消除,有几位大巫却觉得齐施禁咒并非草率之举,或许没有那么严重,认为不应该如此急迫地改变决定。等大巫们全都醒悟过来,认清是大问题的时候,却有两位归天了,而且还是大巫境后期修为最高深的两位,剩下的七位大巫合力尝试破结界,然而始终没能成功。

大巫们都是几百岁的人,一位一位相继归天,后辈巫修不是限于资质,就是因血统不纯正而被禁咒困住,竟无人能够再突破小巫境,而进入大巫境。

无奈之下,最后的三位大巫合计,惟有一个办法可行,那就是试图创出一套威力强大的功法,以此来破结界。巫修的术法滥觞,是伏羲大神得到的《河图》,而夏王朝大禹得到的《洛书》也相当奥妙,因此三位大巫的余生,便全心钻研河图洛书……

(没有把握好,却觉得应该需要如此详尽交待下,毕竟洪荒时代的巫妖大战,妖修在巫修的攻击下一败涂地,如果不强是说不过去的,妖巫法力境界相当时,妖修法术不如巫。)

(只喜欢仙侠的书友,可能觉得这几章枯燥,若喜欢历史的书友,可能会觉得这几章太扯淡。当然,我更希望书友们,阅读这几章时有会心一笑。这几章背景,我写得比较辛苦,只为能使架构起来的仙侠世界,地基稳固一些。)

(其实,我也更乐意写主角的故事,下一章是肯定写到了。)

095.天纵之才,太奇葩

然而,开创功法谈何容易?何况还要威力的绝对超越,大巫们现有的功法,都是前辈大神们辉煌成就的结晶,顶级功法更是已经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站在历代大神的肩膀上奢求突破,若非走到迫不得已的绝境,也不会有如此痴心妄想。

其中两位大巫,呕心沥血,却带着遗恨归天了。

夏王朝,九位大巫作茧自缚的过失,全压在最后一位大巫身上,要拯救巫修传承于危亡的责任太沉重了,无法破茧而出真是死不瞑目。

但是,这位大巫从追随大禹定天下、炼九鼎,再到从三百二十余岁开始全身心投入到破禁咒这一件大事情上,五百多岁终于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自知命不久矣,有生之年已经无力挽回,只能将这两百年间费尽心血钻研,而尚未完全参悟的功法在九鼎上记刻下来,若干处难以融会贯通的地方,都作出自己纵其想象的见解……

何叹涯见到这套功法,虽然只是半成品,却真是匪夷所思的精奥。最后有行小文字,标注下面隐蔽刻录了一些经典的功法,何叹涯定眼细致地观察,果然还有文字被高明的巫法隐蔽,旋即将隐蔽的巫法抹去,见到了这些功法。何叹涯本身修炼的顶级功法,都有在上面刻录着,而还有一些,没有见过的都是极其精妙绝伦。

何叹涯本以为,已经掌握了巫法中最高深的功法,此时见到这些功法,才发现巫法何其博大精深,简直出乎想象之外,巫山传承的只不过是其中一部分。

自然,比如九鼎上刻录的《赤炎真诀》,这是炎帝部落固有的功法,何叹涯在小巫境就开始修习;而九鼎上刻录的《轩辕诀》是在炎帝部落巫修归隐之后,才形成的经典,何叹涯在巫山上肯定就不可能见识到。

数日后,项坚亲率三万人马,风尘仆仆从郢都赶到洛阳来,得到神殿祭司禀告大祭司何叹涯找到“九鼎”的消息,楚皇朝这位开国皇帝再繁忙,也毫不迟延地放下一切大事情,再大的事情也不及迎回九鼎的事情大。迎回这尊九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楚皇朝的江山是天命所归,传国宝器九州鼎的份量,绝非传国玉玺所能比拟。

从大禹、到商汤、到周武,都是定鼎天下,使民心所向。

项坚到来,何叹涯也就不再耽搁,分别跟皇帝以及同门交待了几句,立即辞行回巫山闭关去了。

面对这尊九鼎,项坚很激动,仍然沐浴斋戒了三天,才命令众人搬运。一搬之下,才真正感受到这尊鼎非凡的重量,国之重器果然名不虚传,百来名士兵压根就撼不动,数千名士兵合力才勉强抬起来。

项坚心里感慨万端,先祖项羽曾经闻名天下的一件事,便是力拔山兮气盖世,能够将鼎扛起来,当然绝非这尊九州鼎,不禁莞尔而笑。

随驾而来的有八位祭司,全都是何叹涯的师弟,小巫境中期有三个、其余五个为小巫境初期,却也没有一个能够独自搬起这尊鼎。当然,即便三位小巫境中期的祭司,能够合力抬走这尊九鼎,也不会劳驾祭司们,并非因为搬运九鼎的活太粗重,而是九鼎现世象征着楚皇朝应天命,怎么可能藏着掖着静悄悄地搬运回郢都,就是要人多势众轰轰烈烈地抬回去。

项坚留下二万九千七百人马,轮番接力抬九鼎,由六位祭司全程护送,只带着三百轻骑及一位小巫境中期、一位小巫境初期两位祭司先行回京。回到京城,便抽调三万力大强壮的士兵前去接替,半个月后又抽调三万士兵去接替。

如此这般,动用了九万精锐部队,终于将这尊九鼎抬进郢都,接下来择黄道吉日,举行祭天地仪式……

楚皇朝从此国泰民安,转眼十五年过去,郢都的规模虽然仍是比不过长安城,却实实在在繁华了十余倍。一天夜晚,郢都人们听到巫山方向,响起龙吟般的声音,久久不绝于耳。

“师兄,巫山上……这是发生什么事了?”荆山神殿里,众祭司也被震惊。

“你没听出这声音么?”非常从容的回应。

“这声音……是何叹涯师兄…”

“对!何叹涯师兄……应该是出关了…”

“如此响彻云霄,即便是师父、师伯他们闭关功成,也从所未闻……”

“师父说过,何叹涯师兄是千年难得一遇的……天纵之才。”

“何叹涯师兄……本已大巫境中期,此次闭关十五年圆满功成,那就是……突破到大巫境后期了呀!连师父都未能突破……师伯才大巫境初期呢?”

“要不然,怎么叫天纵之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必然会这样…”

“莫尘望及,真想回巫山……去看看。”

“何叹涯师兄出关,应该会马上来神殿…”

没过多久,何叹涯果然来到神殿,因为九鼎放置于此。

顺利破解九鼎端口的结界,继而将困扰巫修传承的禁咒消除,何叹涯闭关这十五年才算大功告成,神殿里众师弟又亲眼目睹到师兄的风采,见识了师兄刚修炼成的逆天神通。

“师兄,禁咒解除了么?”

“应该解除了。”何叹涯回答,又说道:“你明天到民间寻一个有资质的孩子,试着传授功法,看能否修得巫力。”

“是,师兄。你方才的……功法,我从未见过……是哪一套功法,威力好强大…”

“此次寻求破解禁咒,虽然十分曲折,却着实获益匪浅。这是当年施禁咒最后活着的三位大巫,用余生的全部智慧,创出来的功法,由于未能圆满成功便归天,因此留下的只是残诀,我闭关十五年参悟《河图》、《洛书》的无穷奥妙,终于将这些残诀融会贯通……”

清晨的荆山之巅,何叹涯背负双手迎风而立,静静眺望日出的方向,心想:河出图、洛出书,九鼎沉在河洛交汇处,这套功法可称为——河洛诀。

霞光耀眼,何叹涯举目望天,感受着高处不胜寒的寂寞。

当年破咸阳,大战鬼谷门徒挥洒自如,然而鬼谷门随着秦皇朝的衰落,已然衰弱。根本不足道哉,当今之世的修真界,最为兴盛的是道修,其次为西来的佛法。

修道者,四处打着“五斗米道”和“太平道”旗号,招摇撞骗的流派时代过去,三山五岳洞天福地真正的修道者形成气候,与佛修的寺庙分庭抗礼,宗门时代来临。

楚皇朝为统管宗教门派,在荆山设立昭玄院,然而却无人问津。朝廷威仪何在?何叹涯必须有所为,于是目标锁定道教一南一北威名最盛的两人,一百九十余年修为的葛洪,以及二百四十多年修为的王玄甫。

当即,何叹涯南下罗浮山都虚观走了一趟,又北上五台山紫府洞走了一趟,这两趟没有白走,王玄甫、葛洪相继进京回访,觐见项坚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