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部的几位同志知道苏葵要来的消息,一下火车就将她接走了。
接待她的人是新闻出版局的一位干事,他告诉苏葵∶"目前,《清河乡之变》已经进入三审环节,交给几位领导审阅。文学出版社那边也已经准备好,等三审完成,就可以立刻出版发行。"
苏葵问∶"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地方吗?"
"苏葵同志,你把文章写出来,就是帮了我们的大忙了。"干事笑道,"我们部门的同志经过一审二审,一致认为,这部小说没有可以修改之处,可以直接使用。"
说起来他们也觉得惊奇,一般这种文章难免会有一些不合时宜的地方,需要作者修改。苏葵的这部长达二十万的小说他们却找不出任何一处不合时宜之处。
应该说即便是有,他们经过讨论后都一致认为原作更好,如果改了,反而会失去这种味道。
为了审阅这篇小说,他们甚至将苏葵原来写的《小草青青》也一起看了,发现两篇小说有所不同,一个写的是抗争命运的故事,主要写的是人,一个却是借人的角度来描绘社会的变革。
故事不同,写作的风格却是相同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丰富饱满,擅长以出乎意料的方式使事件达到使读者喜闻乐见的结局,并且还能在这样的方式中让人得到启发。集娱乐与启蒙为一体,是她的小说能在这个时代几乎受到所有人喜爱的原因。
连他们部门的许多人都看过苏葵的小说.认为苏葵的故事已经被她写到了最好,写到了极致,这就是这篇小说独特的风格,无法更改。
"楚同志,你们也太客气了。"苏葵谦虚道,"其实我这篇文章尚且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她早早来到京城,是为了配合他们的工作修改,没想到他们对自己的评价这么高,竟然完全不用她修改。
听到苏葵的话,楚干事却笑道∶"苏葵同志,文章不在技巧的堆积,以情动人,才是作品的可贵之处。我们认为,你的文章就有这种深刻的"情"存在。"
无论是《小草青青》还是《清河乡之变》,无论是写人还是纪事,字里行间无一不融入了作者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内核,才能创造出这样动人的作品来。
他又笑道∶"苏葵同志,这话可不是我说的,是我们领导说的。"
此时,他口中的领导正在赵芝兰家里,跟她说着话。
"老师现在身体还好吗?"郭毅问。
他口中的老师当然不是指赵芝兰,而是指赵梦兰的父亲赵邦国,曾经的政治委员,也兼任过组织部的部长。
赵邦国也是个文人,年轻时候也写过不少文章,还曾经在沪市那边担任过老师,郭毅只在他那里上过一学期的课,却一直对他老师相称,哪怕人已经退下来了,两家依旧有来往。
赵芝兰笑道∶"老爷子身体还硬朗,就是惦记着成明这孩子。"
"成明的年纪是不小了,也难怪老师忧心了。"
陆子光听了笑道∶"孩子长大了,他的事情就交给他自己做主吧。"
不得不说,两人作为父母,思想是非常开明的。
赵芝兰给他端了一杯茶来,开口问道∶"郭部长,您来这里应该不是只为了问老爷子的事情吧?"
两家虽有来往,但他工作繁忙,平常经常到大院里去看老爷子,倒不常来他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