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第48章

郑云和来了兴趣∶"你有什么好主意?"

"校长,我们应该让接待流程固定并且趋向高效和简单化。"苏葵说了她刚才的结论,"我大概有一些想法。"

几位老师都看着她,笑着道∶"好,那我们就听一听这位同学的建议。"

苏葵一开口就是∶"我建议在校园里用示意图的方式来为接待减轻负担。"

见大家都看着她,苏葵继续说∶"新生进校后,都是上届的师兄师姐在引导他们,人多系多,难免不足。"

她说道∶"建议在学校入口设立一个校园平面图和报道流程图,每个系再设置不同的接待点,接待点处同样出一个平面图以及流程图,大家只需要讲解疑问就能为新生指明方向。当然,为了防止学生依旧找不到,在学校的每一个关键路口,还需要设置沿路的指示牌,再有找不到,也可以由同学们领去。"

"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省人力。"

她一说完,见几位老师都惊讶地看着她。

郑云和也很讶异,说听一听她的意见,可没想到她居然有这么多想法啊,并且还有理有据,一点不卡,仿佛是早就有所准备。

然而还不止,苏葵继续说∶"还有校车去火车站接人的问题,为了防止大家接不到人,接错人。我建议同样在火车站出口处设立指示牌,指明校车的位置,并且在校车上加上京大的标志,就是新生找不到接待的同学也不至于找不到车。"

他推推眼镜,和几位老师对视一眼∶"苏葵同学,这是你早就想好的?"

苏葵摇头∶"我只是刚刚想到这个问题。对了,校长,还有秩序的问题。"

苏葵说∶"秩序的问题很重要,人一多难免问题就多,我建议在校园里各处增加维持秩序的志愿者同学,顺便还能新生解答一下疑问,指一下路。这两天也尽量不要让无关人员进入学校,给大家增加负担。"

郑云和已经是说不出话来了,推推眼镜,复杂地开口∶"苏葵同学,还有吗?"

她还真有!

只听她说∶"很多同学可能家庭困难,需要助学金的帮助,但不知道学校有,也不知道怎样申请,建议在学校里也出一个助学金的章程,让同学们能安心。"

这时候大家都不富裕,好多人是全家花光积蓄供一个人读书,路费或许都是借的。他们背着全家的希望来上学,好多都不知道学校能发助学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申请,甚至有人会因为没钱而放弃。

苏葵想起以前,这个政策就宣传得非常好,几乎所有学生都知道,没有因此放弃学业的。

郑云和和几个老师已经不知道该摆出怎样的表情了。

"苏葵同学,这些都是你刚刚想到的?"郑云和正想说什么,想起刚才,不放心又加了一句∶"还有吗?"

"没有了,就这些。"苏葵笑道,"这只是我临时的一些想法,可能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各位老师可以参考一下。"

"不,苏葵同学,这已经完全不用参考了,你这是直接给我们把方案都拿出来了。"教务处的程主任感叹道,"要不是知道你是新生,我都要怀疑你在咱们这儿干了好几年了。"

这娴熟的姿态,把控一切的气场,她根本就不像一个新生!

"程主任,就是我们这些干了好几年的,也没有这位同学这么优秀啊。"另一位老师对着苏葵笑,"苏葵同学,以后我们还要向你多多学习了。"

"老师,您太客气了,我经验不足,只是泛泛之谈,应该是我要向各位老师学习才对。"

"苏葵同学,这你可就谦虚了。"程主任道,"达者为师,如果你的建议是有益的,老师们为什么不能学习呢?"

他们都是德高望重的老师,从来没有觉得向学生请教是什么丢脸的事情。相反,学生比他们厉害,他们心里只会更高兴。

"是啊,苏葵同学,有你这样优秀的学生,学校里的老师们都是高兴的。"

方才他还说不用帮,现在看来,这忙还就得她来帮!

苏葵当然不会拒绝∶"只要有我能出力的地方。"

九月三日,是新生到校报道的日子。

早上,伴随着火车轰隆的响声,将一群拖着大包行李的准大学生送到了京城火车站。他们中好多人都是前几天就上了火车,今天才能赶到。

胡芳就是这样,她家在皖北一个偏僻落后的地方,那里的人甚至连"大学"两个字都没有听说过,她考上京大,成了村里的特大新闻。

她家境贫寒,多亏全村的父老乡亲给她凑了一张车票钱,她甚至是登在一个运货厢里来的,节省了一半的车票钱,对她来说,节省的都是一笔巨款。

她家离京城特别远,坐了三天的火车才到这里,条件十分艰苦。

京城是什么样的?京大在哪里?

听说国家给发补助,我能靠补助活下去吗?她不知道。

她刚刚一下火车,向位于前门东侧的候车大厅走去,还没来得及担忧京大在哪里,就在出口处看见了一块巨大的立牌,上面写着"京城大学新生接待站"。

她一走过去,发现上面不仅写着京大的名字,还标明了外面校车所在处。

有学生在那里,笑着对他们几个说∶"同学,们,麻烦你们先在这里等一等,待会儿等张师兄回来一起带你过去。你们也可以按照这上面的位置找到校车,上面也标了我们京大的标志,一眼就能看见。"

有车来接,胡芳的心一下就安定了。

不一会儿,站牌这里陆续又来了几个人,显然都是京大的新生。

有几人说他们看到示意图知道校车在那里,要一起过去,大部分人都同意了,胡芳也跟着他们走了。

没想到出了站口,竟然还有几个指示牌,向他们指明校车的方向。而它的标志也确实十分醒目,除了校车,竟然还有一辆卡车来给他们拉行李。

坐在车上,胡芳算是松了一口气。

人慢慢多了起来,这一趟满了,校车带着他们往京城大学开去。

沿途经过口口广场,还看到了两侧的人民大会堂和历史博物馆,同学们都兴奋地往外看。

这里就是祖国的首都啊,他们也终于看到了!

胡芳心中也生出一种豪情来。随即就被现实的担忧压了下去。她从来没去过京大,不知道会不会丢脸,还有钱的问题…….

也有几个和胡芳一样家境贫寒的同学,同样忧心着生活费的问题,即便是看到外面的景色,脸上也没有多少激动。

而这样的担忧他们甚至不敢表现出来,怕露了怯。

胡芳忍不住去看坐在她旁边的女生,小声问∶"同学,你是京大哪个系的?"

问完她就后悔了,这位同学穿的衣服那么新,提的箱子也新,一看就是家里条件好的,也不知道会不会不愿意搭理她。

赵慧娟却回答她∶"我是中文系的。"

胡芳见她和善,愿意跟自己说话,就跟她说起话来∶"我是读英语系的,是我们老师建议我报的,其实我也不知道这个专业好不好,那你呢,你为什么读中文啊?"

"是因为我们班长。"

赵慧娟跟她说,其实她当初根本没想过要报什么专业,更没想过自己能考上京大,只是后来有了班长做榜样,她才萌生了这个念头,甚至最后如果没有苏葵鼓励她,她也不可能来到这里。

"我知道!"胡芳听了却忽然喊起来,"你们就是那个全员考上大学的班是不是?"

一个班全部考上大学的事先是被《江省日报》报道,后来又被《华夏日报》转载,传遍了全国所有的机关单位。

就连他们校长也知道这件事,看了还特意讲给他们听。

胡芳印象特别深,他们班上总共只有几个人考上了大学,全员上大学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