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不仅有全校的学生,还有学校的领导,老师,可即便是这样的大场面,她也仍旧波澜不惊。
……感谢学校领导和同学们对我的信任,能够走进这个学校,相信大家都是一腔热血,满怀热情,希望未来的路上,能和各位同学砥砺同行,共同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郑云和也没有忘记,除了迎新,今天还要进行对苏葵的表彰大会。
他站在苏葵身边,将一张他亲手写的奖状交到苏葵手里。
"苏葵同学不仅以最高成绩考入我校,更是向我们提出了关于新生接待的流程,为学校迎接新生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学校决定,在此表彰苏葵同学,感谢她对学校的贡献,大家鼓掌!"
苏葵的名字大家早在这几天就听说过了,但很多人这才是第一次见到这么个人。
结果他们就听到了什么,她不仅是什么教育模范,还是成绩最高考进来的?最关键的是,这个新生的接待流程竟然会是她提的!她还因此受到了表彰!
大家此时的心情和英语系的同学都是一样的恍恍惚惚,怀疑人生。都是一起进来的,她什么时候做了这么多事,咱们上的是一个大学吗?
在这一刻,苏葵在这一届新生的眼里形象瞬间就高大起来了。
下面掌声响起,尤其以认识她的人为最。
赵慧娟看着站在台上的苏葵,心里满是高兴,她就知道,班长无论在哪里,都是最耀眼的那个。
而此时他们还不知道,现在站在上面侃侃而谈的这位优秀学生代表,正伴随着一道惊人的消息再次火爆了全国。
九月十日。
《华夏日报》文艺版转载了苏葵的《清河乡之变》。
同时,《华夏日报》《北方日报》上刊登消息,《清河乡之变》将定于九月十三日出版,印数十万册发行。
消息一出,全国震惊。
那可是《北方日报》!《华夏日报》!
个是发行全国的知名报刊,另一个甚至是官方权威报纸啊!
他们竟然有一天会在上面看到推广一篇小说!
几乎是以最快的时间,《清河乡之变》要出版的消息传遍了全国。
而苏葵这个名字也伴随着她的作品一同传遍了全国。
最先收到消息的当然是作协。
此刻,他们是和很多人一样完全被这个消息惊呆了。
经过上次,苏葵和作协的成员都保持着不错的交情。
她最近写的的《清河乡之变》他们也看了,徐奚年都已经准备好了评论文章。在他看来,苏葵这次的这篇文虽然还是和上一篇有相似之处,同样都存在通过让观众娱乐的方式来安排情节,但对于人物的塑造却有了长足进步,对于乡村的描写充满了淳朴厚重。
进步非常大,值得夸奖,对于这样年轻的新人更值得推广。
谁知道他文章没发出去,苏葵自己就引爆了这么大的新闻,还有什么比登在官方报纸上更强的推广?
宋万章现在在沪市,他更是直接给苏葵写了一封信感叹,我当初是说让你继续创作有影响力的作品,但真没想到你这个影响力这么大啊!
竟然直接搭上国家起飞了!
一群人中,大概只有陆子光并不惊讶了,不过说实在,如果不是早就得到了宣传部的消息,他们现在估计也在震惊的行列。
陆子光就在京大,但他这几天都在文学研究所那里。之前他们知道苏葵来了,但想着孩子刚刚开学,新生有许多事情要忙,就暂时没有找她。
可他们不找苏葵,苏葵的消息却是一个接一个传到他那里。
先是提出了什么新生接待工作的流程,又是被教育部发表文章表扬,评为"教育模范",现在更是因为宣传部那边的推广,直接在全国扬名了!
这会儿他就在跟陆成明说起这件事。
陆成明大部分时间都在科学院和曹院长一起参与研究工作,但他被京大聘为教授,也会来京大物理系这里上几节课。
陆子光说完,却见他微微有些出神。
"成明?你刚刚知道我在说什么吗?"
陆成明收回自己有些出神的情绪,说道∶"您是说苏葵同志进学校不久已经受到了表彰,作品也在全国闻名,这很好。"
就这样?
"你没有什么别的想说的吗?"
"….有。"他垂下眼。
陆子光却忽然说∶"我预备请苏葵同志来我们家里一趟。"
见陆成明抬眼看他,陆子光才继续道∶"你母亲接到了为这部《清河乡之变》绘图的任务,要去苏葵的家乡清河大队一段时间,我想请她来我们家,问一下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也好。"
陆子光看着他,有些意味深长。
既然是请人来,陆子光就亲自去了英语系一趟,他没有麻烦几位教授,在下课的时候问了其中-个同学苏葵在哪里。
谁知道那个同学一副奇怪又扭曲的表情∶"老师,她不在。''
陆子光不解。
"苏葵同学已经申请了免修,不在我们这里上课了,现在大概是在图书馆吧。"
免修?!
免修他知道,免修不上课他也明白,可这是什么时候?刚开学!谁免修了?苏葵!
直到他真的从图书馆把苏葵请回家,都还是不敢相信的。
"怎么了,一副这种表情?"赵芝兰问。
陆子光看着苏葵,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苏葵笑了笑∶"赵老师,陆老师大概是因为我申请免修的事情在惊讶吧。"
陆子光眼神复杂地看着她,又叹了口气∶"你这孩子,这么大的事情竟然就这样做决定了?"
赵芝兰听了也是不敢置信,好半晌才开口∶"……你是说刚刚才开学,你就打算免修课程?"
苏葵点头∶"我已经申请通过了。
一时间,两人都有些无言。
就是他们两个教过无数学生,苏葵这样的学生他们也是第一次见啊!
"苏葵同志,你已经决定了吗?"
苏葵抬头,却对上陆成明温和的眼神。
"是的,我已经决定了。"苏葵说,"因为我还打算在大学期间学习其他课程,而本专业的课程我确保已经掌握了。"
陆成明没有像他父母一样觉得不可思议,他只是认真地听了苏葵的想法,随即露出一个淡淡的笑容∶"我想,你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楚的规划。那么祝贺你,将来在大学能学到更多知识。"
苏葵并不是冲动下的决定,陆成明也没有随意否定她。
可以说,他们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才说的话。
苏葵看着他也露出一个微笑∶"陆同志,感谢你的肯定。"
听着两人说话,陆子光和赵芝兰也有些感慨。
赵芝兰说∶"小苏啊,老师不是不懂得这个道理,只是这么大的事情,就有些担心,你别见怪量:
"赵老师,我知道你们都是对我的关心,我对你们只有感激,怎么会见怪。"苏葵说,"这还要怪我,没有提前跟你们说这件事。倒让你们担心了。"
"成明说得对,既然你有清楚的规划,那我们也就不多说什么了。"陆子光也和蔼地看着她,"老师们都希望你好好的。"
提到陆成明,他正带着浅淡的笑意看她,苏葵对他微微颔首。
…….对了,有空也别忘了到我们中文系来听听课。"
当初报了英语没报中文,现在英语免修了,那不得把时间分给中文系?
苏葵当然笑着说一定来。
他们又说起赵芝兰去清河大队的事情。
"赵老师,还要麻烦您亲自跑一趟了.……."
当初她推荐赵芝兰,仅仅是因为信任她的水平,但现在却又要她出门那么远。
"你这孩子说什么麻烦,组织把这样重大的任务交到我的手上,那是对我的信任。能让自己的作品推广到全国,这对老师来说也是莫大的荣誉。"赵芝兰握着她的手,温和道,"老师还要感谢你的推荐,才能让我有这样的机会。"
陆子光也笑道∶"你赵老师平时还就喜欢出门写生。"
不然以前也不会在贺县那里结识苏葵了。
苏葵就说让赵芝兰到时候就住在她家,家里是新修的房子,甚至还有一间客房,请赵芝兰就住在那里。
"这太麻烦你们家了……."
她是想着住在学校那里的。
"赵老师,您在那里待的时间不短,待在县城里实在太远了,就算给您安排大队里的人家,那也多半就是我家了,而且待在那里也能让您更好地观察清河大队的风貌。"
赵芝兰想了想确实如此,但说她得给租金。
苏葵一听就笑了∶"听起来倒像是之前我住在您家里时说过的话。"
赵芝兰也想起之前来,苏葵因为上学租住她家,如今赵芝兰又因为她的创作租住苏葵家。
兜兜转转,竟然有这样的因果。
最后,苏葵只是说让她在家里陪她妈说说话就好了,赵芝兰却是想着得给苏葵家什么样的见面礼。
陆成明一直保持温和的笑意听着,他问赵芝兰∶"您何时动身?"
赵芝兰道∶"我想着明天就过去,这小苏的文章已经在推广了,后续我也要跟上她的步伐才行。"
于是,第二天,他们三人一起到火车站送走了赵芝兰,清河大队那边已经得到了消息,保证一定全力配合她。
那领导可是说了,要来一个大画家,把他们清河大队画下来,画成那种小人书让全国人民都看见,大队的人能不积极吗?
苏葵还委托赵芝兰给家里带了一封信,顺便也要给秦晓兰寄了一些东西回去,她可能短时间都不会回去了。
临分别时,陆成明对她说∶"苏葵同志,我这段时间可能会在物理系这边上课,如果在学校有什么困难,你可以来找我。"
看着他始终不变的温和表情,苏葵忽然就开了个玩笑∶……也许,我大概不会遇到什么困难?"
果然他恍若完美的表情微微证住了。
"…是的,我说错了,希望你不要遇到任何困难。"
苏葵有些笑意。
借着《华夏日报》强大的宣传力和公信力,短短几天时间,《清河乡之变》要出版的消息几乎传遍了全国。
九月十三日。
还在早上,各省市县的新华书店门口已经排满了人,他们之中有些人是从上一本《小草青青》就知道了苏葵,当时这本书同样是在全国闻名,成为了不少人喜爱的读物。
第二部小说大家也在看,谁知道看着看着国家真的出了里面的政策,谁知道看着看着它竟然还登上了权威机关报纸说要出版了?
这样大的阵仗,就是不知道的,让人这么一说也知道了。
有些人不知道登报代表什么,只知道它肯定非常好看,这么大的报纸全都在夸,那不得买来看看?
不到一天时间,出版的十万册图书全部售罄。
这部小说之前还在报纸上连载,大家都不知道结局,现在书出来了,又闹出这么大动静,谁不好奇啊?
《清河乡之变》前半部分讲述了苏英等人向上级领导提出建议解散公共食堂的事,期间穿插着各种人物的思想碰撞和斗争,而后半部分,就着重刻画了食堂解散以后大家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或许是因为苏葵是当事人,所以有很深的感触,或许是因为像徐奚年说的那样,她刻画人物有进步,更或许是她利用了来自后世的一些写作技巧,使得前后发生了强烈的对比-
在她笔下的清河乡,同以前对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种菜种地,养鸡养鸭,照顾着自家的小猪患,生活有了奔头,哪怕生活没有变得多么富裕,各家各户却充满了欢欣的气氛。
虽然人吃饭是分开了,但大家的情分却是更紧密了。不仅没有争吵,甚至以前在食堂里经常掐尖吵架的几个竟然都主动将自家东西拿出来互帮互助。
看的人都在点头,是啊,他们要是和那个清河乡一样,也是分到各家各户做饭,他们也可以自己种菜养猪,那日子也能变得像他们一样好,他们也不吵架,互帮互助!
跟随作者的笔触,他们仿佛看到了这个叫"清河乡"正在一步步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看书的人多了,看完了大家有事没事还会聚在一起谈论,没看过的就坐在那儿听人说,听又没有门槛。
-时间,大街小巷,很快就流传起了苏英带领大队人提出解散公共食堂的故事,流传起了清河乡这个名字,流传起他们那里现在过的好生活来。
不少人心中都生出了向往,就是不知道到底解散了有啥用处的,旁边人就直接告诉他,解散了他们就能过上跟清河乡一样的好日子!
这下大家懂了,纷纷表示他们也想过好日子!那就散!赶紧散!
连宣传部下乡调研的同志们都感叹,他们是太低估人民群众的影响力了。
苏葵的小说《清河乡之变》就这样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向每个地方蔓延,慢慢在人们心中引起了对这种好政策的向往。
然而事情的发展总是曲折的,不可能所有人都支持,否则当初他们也不必做什么宣传工作了。
而且反对的人声音还不小,因为他们直接在报纸上发了文章,把焦点放在了《清河乡之变》上。
让发文的是下面的一些领导,他们受以前思想的影响,并不想觉得现在的模式哪里不好,虽然他们领会了上面的意思,但因为是试点阶段,正是收集意见反馈的时候,他们就提出了意见。
看得出,《清河乡之变》正是这次试点的宣传口,于是重点就放在了这部作品上。
文章被发在《文学作品报》上,《清河乡之变》是文学作品,那就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分析。
发文指出,这部小说立足于"解散公共食堂"这个政策来创作,但本身里面的故事并不存在。作者更是以夸张的写作方式,刻意描绘出了一个未来的生活盛景,这样的盛景是虚构的,不切实际的,并不具有任何参考意义。
如今,正是这篇文章在各地传播的时候,很多关注报纸的人就看到了这番言论,有些人觉得这上面分明胡说八道,那么好看的书让他们挑出一大堆毛病来。
也有人思考了,觉得上面其实说的还是有些道理,毕竟再怎么样,那也只是一部虚构的小说,里面的内容还不知道是真是假,还是别太真情实感的好。
只有一个声音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跟着走,但只要一个不同的声音出来,大家就会有所偏向,如果让他一直发酵,倒向他的还会越来越多。
苏葵被宣传部的同志叫过去的时候,正听说了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