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叫她过来当然不是因为这件事,而是告诉她,文学出版社已经核算好了她本次写作的稿酬,叫她来是给稿费的。
这次的作品是按照最高稿酬来算,千字十五,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总共五干四百元。
这只是文学出版社这边给她的,这篇文章还被发在《六月》上,等待连载结束,她还有三千元。
她的上一部作品《小草青青》同样是连载加出版,得到了四千多元,扣除后来修房子的二百四十元,给学校捐款的五百元,还有她自己买了各种东西的钱,还剩三千多。
再加上这次给的稿费她的收入已经超过了一万!
万元户!
这个时代甚至还没有这个说法,就是在七八十年代拥有这么多钱都能被人叫做富豪,何况她这是在五六十年代!
这下苏葵是真的一下跃入真正的高薪阶层,最典型的就是,这钱已经可以买一座四合院了,还是最好地段的,能和政府部门比邻的那种。
连宣传部的同志都跟她开玩笑,问她拿着这么多钱是不是打算在京城买四合院?
因为据他们了解,大部分作家拿了稿费都在京城买了四合院。
苏葵手里拿着这张支票,却有了一点新的想法。
她问起刚才听到的《文学作品报》上面说了什么,她这几天没有关注这个。
眼前这人虽然是作者,但她毕竟年纪小,宣传部的楚干事有点怕这些批评她承受不住。
"是有人在上面批评我的文章吧?"苏葵笑道,"文章写出来就是让人看的,有不同的意见很正常,我的每一篇文章都经受过批评。"
看她她豁达的心态,楚干事都有些佩服了,难得她小小年纪站在这样的位置还处变不惊,也难怪取得这样的成就了。
他跟苏葵说了最近关于这篇发文的事,他们也有些苦恼∶"目前只有这一个声音……."
苏葵微笑∶"那就让不同的声音出现。"
这一天,华国作家协会接到了宣传部同志发来的一个请求,他们提到,目前报纸上对于《清河乡之变》的批评正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关注,他们需要不同的声音来探讨,请他们发声。
这不巧了吗?
作协的几位成员都是知道苏葵的,何况这件事这么大,他们一直都在关注,同样看到了那篇文章。
徐奚年虽然不太看好苏葵一直用这样的写作方式创作,但对于文章的积极意义还是比较认可的,在寓教于乐方面他们确实比不过她。
那篇文章若是有理有据就罢了,,毕竟他曾经也批评过苏葵的文章,但它明显不是啊!甚至根本不是从什么文学的角度分析探讨,而是直接从根本上否定了它,认为虚构的没有价值。
徐奚年当然不认同这种观点,他正准备写文章驳斥这种观点,谁知宣传部的同志就找上门来了。
徐奚年立马将之前没来得及发表的评论文章先发表,随后就开始继续写文章驳斥他。
于是,一场对于苏葵作品的论争又开始了。
作协的大家都收到了消息,但谁也没有徐奚年快。
很快,《文评报》发表评论文章。
—浅谈《清河乡之变》的艺术特点
这篇文章就是他之前写的,里面主要谈到了小说中塑造的几个人物,形象丰满,性格鲜明。并且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中体现了淳朴厚重的乡村风貌。
并且他还多写了一段,指出它目前取得了哪些成就,确实成为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不论是在文学艺术上还是对现实的借鉴意义上,都是非常具有价值的。
随后,一篇名叫《一场文艺的盛宴,一场历史的变迁》的文章也在《文学周刊》上发表。
发文指出,《清河乡之变》这部小说,立足于正在试点的政策,从当地民情出发,深刻反映人们在这个历史进程下的变迁,同样深刻剖析了这种进程下人民的心态和情感变化,对当下以及未来都是有明显借鉴意义的。
不止他们,作协的几位纷纷开始发文。
"清河乡之变"价值谈》
《虚构的作品是否具有价值?
《文学批评应该从作品本身出发》
《艺术性创作手法在文章中的意义》
篇篇文章被发表在各种报刊上,瞬间打乱了被一种声音垄断的局面。然而后面出现的几种声音,几乎都是从不同角度分析并且肯定了《清河乡之变》的价值。
关键是,他们都还不是普通人,作协成员,知名作家,语文课本上出现的名人,他们出手,每一篇都是专业的分析。
如果说报纸的推广是在政治上抬高作品地位,那么这些作家的先后发文,则是在文学艺术上肯定了这部作品的地位。
不得不说,通过他们的争论,使得这部作品更加出名,从上至下,又从下至上,蔓延到每个人跟前。
连京大的学生都听闻了这个消息。
今天来给他们上现代文学课的陆子光教授就谈到了这件事。
苏葵为什么知道?因为她也坐在这里。
她的英文系的免修已经办理下来了,但苏葵并不是全然不去,有时候几位教授也会过问她目前的学习情况,苏葵只说她现在暂时还在整理一些资料,接下来可能会去西语系学习或者去中文系旁听。
今天就是她第一次到中文系来。她是知道今天有陆子光的课特意过来听的。
她来的时候坐在最后,并不引人注意,只有几个同学看了她一眼。
中文系分为文学、语言两个专业,加上今年刚添上的古典文献学,一共三个专业,大部分课程都是相同的。
这个时候中文系的课程还不像后世一样多,受于之前的影响,有些课程被裁撤,但不变的就有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文艺理论等,几个专业很多时候都在一起上课。
讲台上,陆子光正说道∶"你们对《清河乡之变》有什么看法?"
很快,就有同学站起来回答,不同于英语系大家没怎么学口语不敢开口,中文系的学生非常勇于治学问。
……《清河乡之变》应当是一部农村题材的小说,以解散公共食堂为题材,体现了这个进程中人民的需求和斗争。"
"我认为这并不是一部单纯的农村小说,它立足的不是过去的运动政策,而是还没有推广开来的政策。就像之前报纸上说的那样,它对现实是有借鉴意义的。"
"如果只是一处试点加一部虚构小说的话,恐怕借鉴意义不足……."
"这个问题不就是宋万章先生他们谈论过的吗?虚拟的作品当然是有价值的,不然难道只有纪实文学才能存在吗?"
……《清河乡之变》在全国各地区流传,它之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虽然得益于政策的冒传,但作品本身的思想情感才是最重要的。"
:::
京大向来是兼容并包,面对同学们的畅所欲言,陆子光并不会反驳,只是笑着听他们的意见。
苏葵也是第一次听见有这么多学生当面争论自己的作品,她甚至在那些人里还看见了赵慧娟,一说到苏葵,她也勇于发言了。
大家就这个问题讨论了很久,虽然后来在创作手法上有些争论,但大致是和作协的几位一样,认可这部小说的价值,毕竟是知名作家写的,他们还是很尊重的。
坐在苏葵前面的几个同学看她一个人孤零零坐在那里,有两个甚至回头跟她讨论起来,问同学你对这部作品的创作手法怎么看?
看苏葵一直不说话,他们以为苏葵不敢评价,还鼓励她∶"同学,我们做学问就是要敢于说。我们都是正常讨论,那位老师知道了也不会怪我们的。"
学生评价鉴赏大家作品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苏葵脸上的表情有些微妙,正要开口说话,就听见前面陆子光的声音。
"看来大家对这部小说还有一些疑问。既然这样,那我们就请这部小说的原作者苏葵同志,来给我们讲一讲她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
听到的学牛都蒙了.什么原作者,在哪?
"陆老师,您是要请苏葵老师来我们开讲座吗?"
陆子光笑了∶"听见没有,苏葵老师,还不快上来给大家讲讲?"
大家不知道陆子光在跟谁说话,顺着他的目光看下夫,最后一排,那个女生,她站起来了?她往前面走干什么?她站上去了?
于是之前跟她搭话的那两个人就这样一脸震惊地看着那个他们认为不敢开口的女生一直走到讲台上,微笑着跟大家说∶"各位同学好,我是苏葵。"
苏葵-是谁?
他们猛然反应过来,苏葵不就是《清河乡之变》的作者吗!
所以刚刚老师说让原作者来给他们讲讲,居然是因为原作者就在这里吗?
只是她为什么这么年轻,为什么看着像个学生,甚至为什么看起来很眼熟啊!
已经有见过她的人把她认出来了,惊讶道∶"这不是之前那个讲话的新生代表吗?"
"她不是就是被评为教育模范的那个人吗?"
京大很多人对苏葵都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人。有些不记得名字,但知道这个厉害的人,有些见过她,可能平常来看过,或者站在迎新会前面看清了她的长相。
而现在人一多大家一说,可不就全部都认识了吗?
等等,她刚刚说什么,她是苏葵?和小说的作者一个名字?
有人把询问的目光转向陆子光,苏葵先开口替他们解决了疑惑∶"我是《清河乡之变》的作者苏葵,也是本次迎新大会的新生代表。"
所有京大的同学们全部都惊呆了。
竟然真的是同一个人,为什么他们以前就没有注意到?不是只记住这个就是只记住那个,从没联系过!竟然到现在才发现!
陆子光笑道∶"大家不是有很多话题想讨论吗,现在小说的作者苏莱同学就在这里.大家可以问了。"
众人面面相觑,甚至不知道怎么开口。唯有赵慧娟看见她很激动,但没有说话,只对她点头。
苏葵也对她点头,然后对大家说∶"有什么问题大家都可以向我提问。"
"你……"终于刚才那个和她搭话的人小声开□道,"能不能问一下,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
"我从高三开始向京大的文学研究所投稿。"苏葵说,"到现在为止,总共写了两篇论文,两部长篇小说。"
那人咽了咽口水,他们好多人进入中文系,就是为了学习写作,将来成为作家,谁知道谁知道人家高中就能创作作品,他们才刚刚开始的时候,她竟然已经成为了知名作家!现在他们还要在课堂上分析她的作品!以后,他们不会还要继续分析她的作品吧?
他也怀疑人生了,他们可能上的不是一个大学?
又有人开口∶"苏葵老、不,苏葵同学,我想问一下,你是怎么想到要创作这部小说的?"
这个问题就是他们之前争论的点了,也是他们想听原作者说的。
苏葵就跟他们说起了这篇小说创造的过程。
"…最开始,只是想要将这个或许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记录下来……后来,机缘巧合下,它成为了这次试点的代表作品,赋予了它更多的意义……."
他们又问刚才争论的几个问题,比如她的创作手法是怎样考虑的,这样的方法适不适合普遍通用,虚拟作品究竟有什么意义,他们有不同的观点,想从她这里得到正确的答案。
苏葵——回答了那些问题的看法,她的看法有些不同于他们,更像是一种综述性的总结,还分一二三点,有逻辑有条理。
有些人甚至不由得拿出笔想记录下来。只是最后她却说∶"这其实只是我一家之言,仅作参考。一部小说创造出来,其实解读权就不止在于作者,重要的是.大家应该要学会独立思考。"
陆子光含笑给她鼓掌,问尚且还处于思考中的学生们∶"给你们请来的苏葵老师讲的怎么样?"
"老师,您又在开玩笑了。"以前研究所这边就把她错认过,陆子光还时常记得这些趣事。
陆子光却道∶"这可不是开玩笑,苏葵同学,你的能力出众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我看都不用过几年,你现在已经有当老师的风范了。"
应该说不是当老师的风范,而是一种把控全局游刃有余的气场。
这个孩子,好像天生就是适合站在台前台上的。
走前,他还叮嘱道∶"苏葵同学,以后还是多来我们中文系转转,大家可都盼着你给他们讲讲课。"
一节课下来,直到苏葵走了,中文系的学生们才仿佛真的回过神来。
大家纷纷对视一眼,确认了。
所以刚才他们是真的见到了《清河乡之变》的作者,就是那个被评为教育模范又提出了新生接待方案的新生代表-
苏葵!
刚才明明已经接受了,怎么想起来还是那么恍惚呢?
课堂的纷争是结束了,但报纸上关于这篇文章的争论却依旧没有停止。
在作协几人陆续发文后,反对方也没有停下来,再次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就叫《作品的价值靠什么来实现》
大意就是说《清河乡之变》其实写的并没有那么优秀,纯粹是靠着技巧和推广起来的,如果失夫了这两样,它根本就不能依靠本身来实现价值。
作协的人纷纷眉头一皱,准备再次发文。看样子,如果那边一直是这个态度,这场论争还会持续很久。
王国梁来京大找苏葵给他鉴赏诗歌作品时,就说了这件事。
两人先是就着诗歌变革这个话题聊了聊,苏葵稍微提了一下未来可能的趋势,直把王国梁听得又是一阵激动,恨不得立马回去再写它好几篇!
走之前,他提议道∶"苏葵同学,其实作为原作者,你也是可以发表文章的。"
这时候可不流行作者旁观,面对自己作品的纷争,还会在报纸阐述自己的观点,跟人隔空论争。
此苏葵正在整理文科的笔记,正想着或许可以考虑这件事。
那边,郑云虹就找到了她。
郑云虹笑着告诉她∶"苏葵同学,现在有一个机会,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去争取?"
苏葵看着她也笑∶"我猜,是与外语有关的机会。"
郑云虹微微诧异,这孩子这么聪明,她来了兴趣,问∶"那你说说到底是什么机会。"
"当翻译的机会?"苏葵几乎完美接住了她的话。
郑云虹看着她有些发愣,这孩子不是聪明,而是会读心术吧?
"老师,我并不会读心。"苏葵笑道。实在她见多了这样的诧异表情,一看就知道她在想什么。
"你……"她有些说不出话来。
苏葵笑道∶"您作为英语系主任亲自来找我,说明争取机会,说明这个机会跟我们专业有关又很难得,大概不是学校里的。而最近京城,不,应该说是全国最大的事情,就是建国十周年庆典。"
她说不出话来,只听苏葵继续道∶"到时有很多外宾来访,除了外交部的一些干事,那边应该还会从大学里招一些懂外语的学生参与接待翻译,但招人肯定要考虑水平,所以他们应该要考核。"
"所以——"苏葵看着她,微笑着说出了自己的结论,"您是想让我去参加考核,争取一个当翻译的机会?"
郑云虹已经彻底说不出话了。
半晌她才开口∶"苏葵同学,你可真是、真是……"
真是半天她也没说出来,其实她想说,真是太可怕了!
不过她察言观色的本领这么强,这不天生就是端那碗饭的人?她忽然对苏葵更有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