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先生。"徐志达对任何人几乎都是没有表情的。
"原来是谭先生。"谢剑侠开口,"怎么有空过来了?"
谭惟伦的态度谦和有礼∶"几位先生都是我的前辈,况且家父在联华书店也有股份,嘱咐我一定要来跟各位问好的。"
连怀国和谢剑侠两人都是认识他的,只是说着前辈后辈,几人对他的态度都不亲近。
听了他的话,连怀国只是道∶"问好就不必了,你还是多和张先生交流吧。"
即便是听了赶客的话,谭惟伦也很稳得住,依旧保持谦逊的态度∶"我与张瑞山先生只是一点私交,并不影响我对各位先生的尊敬。"
几人不置可否。
他的目光重新转向苏葵∶"还不知道这位小姐是?"
几人都没怎么说话,竟然是徐志达开口道∶"这是本次前来参加交流会的作家,苏葵。"
"原来苏小姐年纪轻轻就已经成为作家了吗?这真是令我惊叹。"
他眼里的欣赏不加掩饰。
谢剑侠对他则只有一句话∶"这是谭惟伦先生。"
他彬彬有礼地伸出手∶"苏小姐,幸会。"
看到谭惟伦和站在他旁边一脸复杂表情看着她的蒋美琴,苏葵也觉得奇妙,谁能想到还能再见到这个熟人呢?还是在这种情况下。
然而苏葵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现,只是只是简单地和他握了一下手∶"幸会。"
他好像感受不到大家冷淡的态度,反而问道∶"不知你们方才在说什么,我仿佛听见在谈论徐先生的作品?"
这会儿,他却好像忘记了身边还有一个人。然而他不主动介绍,蒋美琴脸上只带着完美的笑,安静地站在一边,仿佛已经对这种事情习以为常。
只是心里怎么想的就不一定了。
伸手不打笑脸人,几人都是他父亲那一辈的人,倒不会刻意为难他。
"不知道我有没有机会听一听?"
他都这样说了,那就是不打算走了。
对于他在不在,几人都没有表态。
徐志达反而问起苏葵∶"方才你说,你对我的作品不熟?"
徐奚年也很好奇,苏葵是真的不熟吗?
苏葵道∶"徐先生在移居港城前,只少量创作了一两篇作品,这一两篇作品我也不过见过一次。况目您去到港城许多年,我再也没有见过您的任何作品,因此可以说不熟。"
最重要的是,她知道徐志达的作品到了港城以后风格几乎是全部改了,她是不可能从以前的作品推出他现今的风格的。
"不过——"苏葵笑道,"若是徐先生愿意和我讲一讲您如今的创作,或许我能和您聊一聊这种写作风格?"
徐奚年笑了∶"你这孩子。"原来这才是她的目的。
是啊,苏葵当然可以将他的作品也一通评价分析,但徐志达不同于连怀国和谢剑侠两人,样本不足,风格转换巨大。
况且苏葵没有忘记,徐奚年和宋万章是让她来自荐的,他又始终严肃,还有什么比交流更好的自荐?
连怀国和谢剑侠都笑着看着徐志达。
"徐先生,就给这位小同志讲一讲吧。"
"我们也想听一听这位小同志对您现在的创作有什么看法。"
"志达兄?"
徐志达看着苏葵,表情依旧严肃,却是开口了。说起了他创作的《华国记忆》《红星照耀》两部作品。
"也就是说,您创作的这两部作品都是纪实文学?"
-本是他的回忆录,一本是他以真实历史写的人物传记。
他还没有移居港城前,写的那两部作品苏葵也看过,写的竟然是古典文学,其中甚至充满幻想色彩,和现在的作品仿佛是两个人写的。
连怀国告诉她,徐志达到了港城以后,就一直在《港城文艺报》上连载他的文章,多是他记录以前生活在大陆时的情况,同时也查询文献,创作反映真实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的历史小说。
徐奚年叹∶"志达兄一片爱国之心啊。"
"大概不止如此吧。"苏葵却笑道,"徐先生,您或许是想通过这种方法在报纸上真实地反映大陆的情况,传播祖国的正面形象,好争取更多群众,唤起民族意识觉醒?"
一番话,几人神情全部变了。
徐志达看向徐奚年,徐奚年摇摇头笑∶"这可不是我说的。"
他心里同样感慨,谁知道这孩子真就这么聪明,只不过说了几句话,她竟然就能椎出全部的信息!
连怀国和谢剑侠两人对苏葵点了点头,连怀国道∶"即便我们离开祖国多年,但未有一刻忘记这个孕育了我们的地方。然而更多的人已经忘记.……"
他好似在叹息,又好似在意有所指。
他们几人的目光都落在谭惟伦身上。谭惟伦却好像什么都没有察觉,只是对着苏葵露出一个欣赏的微笑。
徐志达眼神复杂地看着苏葵,忽然问道∶"奚年带你到我这儿来是来自荐的吧?"
苏葵礼貌道∶"是的,目前看来,我的作品应该符合您对正面作品的要求,您或许可以考虑-下。"
"联华书店是打算引进苏小姐的著作吗?"谭惟伦这时开口,"或许这件事我可以帮忙。''
他刚才已经说过,他父亲是联华书店的股东。
苏葵还没说话,徐志达就道∶"不用了,这件事我会考虑。"
此时,蒋美琴却开口道∶"惟伦,张先生到了。"
只见大厅入口走进来一个人,穿着一身西装打着领带,明明看着是上了年纪,头发却没有一丝白,看起来竟然比谭惟伦大不了多少。
徐志达道∶"既然这样,谭先生还是先过去吧。"
谭惟伦显然也知道几人不和,便歉意道∶"几位先生,那我就失陪了,之后再与您几位叙旧。"
他又对苏葵道∶"苏小姐,再会。"
苏葵还没说什么,蒋美琴就说道∶"惟伦,我们先过去吧。"
谭惟伦微微皱眉,却什么都没说,对几人礼貌点头,然后离开。
看着两人离开的背影,连怀国摇头∶"苏葵同志,建议你以后少与他来往。"
"的确,他这个人绝不能深交。"谢剑侠也插进话来。
苏葵摆出洗耳恭听的架势,两人跟苏葵说起了谭家的事。
谭家当年是在东市做船业生意的,后来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举家离开大陆来到港城,由于当时带来的资金充足,这几年也算发展得不错。
他的父亲谭克恒虽然离开,但没有忘记国家,和几位爱国华人都保持着不错的交情,并且向以发行大陆图书为主的联华书店注资,成为书店的股东。
"谭克恒先生确实是一片爱国情……."连怀国摇头,"就是他这个儿子………."
"是因为他和那位张先生走得很近吗?"
徐志达问∶"你可知那位张瑞山先生是谁?"
苏葵想了想∶"能和几位先生形成对立,又能在港城活跃,背后没有人支持是不可能的。"
苏葵在几人眼神下,平静地说出一个词∶"美方。"
惊讶多了,几人倒是平静了,只是叹气。
说起来,这件事在港城并不是什么秘密。
港城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又因为其独特的背景,自五十年代起,美方便开始重视港城的作用。甚至将港城称为"民主的橱窗","大陆观察站",想要借助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辐射整个东南亚华人,输出资本主义民主自由的价值观。
为此,他们制定了一系列对港政策,成立了在港城的新闻处,通过广播、报刊、杂志、翻译作品等方法不断展开宣传手段,输出自己的价值观,试图以此取得"意识形态战"的胜利。
与之相对的,一大群爱国华人同样组成宣传阵地,同样利用广播报纸期刊等宣传手段向港城民众宣扬大陆的正面形象。
四十年代前后,因为特殊原因来到港城暂居的文艺人士很多,他们有些后来回国支持祖国建设,有些就留在港城,成为了爱国战线的中坚力量。
徐志达,连怀国和谢剑侠几人都是如此。
两方的斗争如火如茶,美方十分重视这个宣传阵地,不仅设立了新闻处,还设立了一个港城基金会,所有反对大陆的出版社文化机构背后都有那个基金会的支持。1
"那位张先生就是旗下的文化机构之一吧。"苏葵已经明白了。
"的确如此。"徐志达冷哼一声,说起基金会同样资助了港城出版社,张瑞山就是出版社的负责人。
这个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以创作小说为主,是反大陆文学的大本营。
正和联华书店形成对立。
也难怪几人见不惯谭惟伦。
他的父亲谭克恒是支持爱国战线的,而谭惟伦虽然也对几人尊敬,但一直和张瑞山走的很近。
几人碍于和他父亲的交情,倒不曾对他做什么,只是又再次叮嘱苏葵,千万别和这个人有交往。
其实这些事情苏葵以前早就知晓,,只不过从历史资料里得来的和当场听到的还是不一样的。
现在这个时间段么?
她陷入了沉思。
交流会在上午九点准时召开,由宋万章主持会议。
只是,这次交流会似乎不简单,与会人员除了她刚才看到的,她竟然还在前面看见了之前在宣传部见过的郭部长,坐在他旁边的还有一个不认识的中年人。
苏葵的位置被安排在陆子光和徐奚年中间,暂时和港城那几位先生分开。
陆子光看她回来,还笑道∶"怎么样,徐主编有没有带你自荐成功?"
徐奚年也笑道∶"陆所长,你刚才是没有看见,这位小同志全程一个人发力,倒让我只有看着的份了。"
陆子光开玩笑道∶"想来那位徐先生也被苏葵同学震惊了?"
"正是如此!"徐奚年一抚掌,也对苏葵开玩笑道∶"苏葵同学啊,我看你是走到哪里震惊到哪里啊。"
陆子光还问起她又有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发言,把那位从来冷淡严肃的徐先生也震住了。
听着两人对她的调侃,苏葵只是一笑∶"您二位又在开玩笑了,不过是一点浅见,是徐先生太抬举我了。"
听了苏葵的话,徐奚年反而点头笑道∶"是的,震惊完你还要谦虚一下,这才是你的一贯作风∶。"
苏葵无奈地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