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由新马两地的华侨先上台发言,然后是港城的作家,最后是华国作协的成员。
新马两地的华侨苏葵不怎么熟悉,也就是说,他们在后来可能并没有从事这一行业。果然,他们在阐述完自己的作品后,还说起了最近在在港城的图书出版行业,以后是往这个方向去了。
港城的几位作家就是以连怀国和谢剑侠最出名,他们两人谈到了目前在港城的通俗文学创作,那里华人众多,背景特殊,具备传统文化生长的土壤。
他们的作品植根于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种写作方式,唤起大家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港城的作家不止他们两人,由于其多方交汇的文化背景,众多文学方式在这里都拥有生存的土壤,他们-上台作报告。
苏葵在下面听得认真,甚至拿着笔在记录,能听到这些历史上的名人亲自作文学报告,对她来说也是获益匪浅。
最后一位上台作报告的港城作家就是张瑞山。
见苏葵不解,徐奚年向她解释,上台作报告的人选那边也是讨论决定的,并且在港城时就已经确定了。
港城基金会势大,旗下资助扶持了无数出版社,整个港城文坛已经几乎都被他们覆盖。张瑞山虽然和他们拥有相反的观点,但支持者甚众。
"恐怕他不会说什么好话.
苏葵心里有着敏锐的预感,果然,张瑞山一上台,说起了他创作的小说题材——难民小说。
四五十年代有很多人从大陆来到港城,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和谭家一样生活得很好,有些能借助头脑和人脉重新发展,有些却耗光了钱财后穷困潦倒。
张瑞山的小说就是以这一群"难民"为题材,描绘了他们在港城是如何变得穷困潦倒。并且最重要的是,他的小说里将这些人的苦难全部归结于大陆,引起他们对大陆的不满,并借此宣传民主自由的信念。
意图昭然若揭。
小说里的描写并不会这么直白,但就是要要潜移默化中植入这种思想。
创作这种小说的还不止他一个,不过他是其中最具有典型性的。
…….从中揭示了他们的苦难,然而他们在苦难中追求自由,坚持信念,克服堕落的生活,就会有光明的未来…..
下面不少人听得皱眉,只是作报告的时候不打断别人是基本礼节,等报告结束,这个问题他们还要讨论。
接下来就是华国作协的几位老师,正如陆子光所说,作协并不是所有人都参加了。
即便是都有资格上台,但有些作家认为自己目前并没有值得分享的新成果,因此不会参加,反而愿意旁听,希望能从不同的作家那里得到一些启发。
陆子光就没有上台,反而是王国梁上台作报告,谈到了他目前创作的新诗歌。从苏葵那里他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在诗歌创作方面有了重大突破。
他谈到了这种诗歌的创作手法,发展空间,当然也没有忘记提到他的灵感源泉,是来自于一位叫苏葵的同志给他的点拨。
几位认识苏葵的老师都会心一笑,刚刚认识苏葵的谭惟伦更是把目光放在她身上,刚听说但不认识苏葵的比如张瑞山就只是冷嗤了一声。
上台作报告,那就该全部是自己的东西,灵感源泉是别人?
苏葵同样听得认真,自己说的和别人亲身经历总结出来的也是不一样的,几场报告,她的笔就没有停下来过。
不知道是因为她年纪小还是别的原因,苏葵被安排在最后一个上台。
在作协的最后一位老师作完报告后,苏葵就起身,往上面走去。
会场里不认识她的人也很多,纷纷惊讶地看着她。
本来在会场里出现这样一个年轻的面孔就很让人惊讶,谁知她竟然还站起来,走到了台上?
就是认识苏葵的谭惟伦,也没有想到苏葵不仅是作家,还能上台作报告?
原以为是写过几篇文章而已,但她现在能站上去,那性质就不一样了。他眼神深了深。
主持会议的宋万章向大家介绍苏葵的身份,并说道∶"目前,苏葵同志的两部作品,《小草青青》和《清河乡之变》在国内引起了巨大反响。她的创作开创了一个娱乐与启蒙相结合的题材,是基于现实一次非常崭新的尝试。下面就请苏葵同志来为我们作报告,讲一讲她的创作。"
面对下面来自于各地的知名作家以及大陆港城各界知名人士的目光注视,苏葵没有丝毫的慌张,她在上面侃侃而谈,说起自己的两部作品。
"…….当时和陆子光先生通信,谈到通俗文学在今难有生存空间,有感于此,我便创作了这篇《小草青青》,希望能在通俗文学与当代文学中找到一个平衡.…….
"…….《清河乡之变》取材于我的家乡清河大队,大家应当知晓,目前清河大队正在进行一场试点。我同样有感于这场试点的历史意义,萌生了将它记录下来的想法。后这篇文章机缘巧合成为了宣传口,当然也引来了许多争议……."
这会儿很多人也从刚才的惊讶中回过神来了,不认识她的作家这段时间却也看过她的作品,知道了她就是最近报纸上正在争论的那篇文章的作者。
这会儿听了苏葵解读作品,倒觉得虽然年纪小让人惊讶,但实力却是有的。
而其余不认识她的各界人士,见她能上台作报告,并且作家们都没有任何意见,也默认她实力很强,能和这些知名作家同台作报告,说明她也在这个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
只是这其中有两个人并没有夸赞她的想法。
-个当然就是蒋美琴。
事实上,从苏葵一出现,她就觉得这人很眼熟,只是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哪里见过这么厉害的人。
直到刚才苏葵说出自己的作品《清河乡之变》取材于她的家乡清河大队。蒋美琴终于想起来了。
苏葵!她不就是清河大队大队长苏全福的侄女吗?
原谅她到现在才想起来,甚至现在还不敢相信。
她嫁给周建林也有好几年,清河大队的人她也基本都认识,苏家她当然也知道,他家的穷是大队里出了名的。
她想起以前见过的苏葵,长得又瘦又小,不爱说话,总是低着头,听人说一天到晚读书,成绩就是上不去,整个人都是沉默寡言的。
和现在站在台上侃侃而谈,明媚的脸上带着淡然的微笑,显得光芒万丈的仿佛不是同一个人!
况且清河大队的人几乎全部喊她以前的名字,见面就是葵花葵花,很长一段时间她都以为她就叫苏葵花,之前听了苏葵的名字根本都没往那里想!
谁知道现在站在台上的这个人竟然真的是清河大队苏家那个葵花!
蒋美琴看着她愣住好久,然而坐在她旁边的谭惟伦却没有发现,他的目光同样正放在苏葵身上。
蒋美琴此时却没有在意这个,反而是颤抖了一下,自己认出了她,那她呢,她是不是也认出了自己?
除了处于震惊中的蒋美琴,另一个不为苏葵赞叹的当然就是张瑞山了。
.…这两部作品只是我的一次尝试,或许能带给大家一些启发……."
"的确很有启发。"
苏葵的话还没有说完,就有一道声音响了起来。
"现在我就有一个问题要问。"张瑞山看着她道,"这位苏葵小姐,,方才你谈到的你的作品中人物是在反抗命运,那么你认为这种命运是由什么造成的?"
在场所有人都看向他。
"抱歉。"张瑞山微微向大家躬身,显得十分有礼貌,"我想我并没有打断这位小姐,她已经说完了,现在是可以交流的时候,不是吗?"
他现在的做派真的非常像一个人,也难怪两人能有交情了。
张瑞山并不认识苏葵,但记得苏葵这个名字,同样更记得她的文章。
"苏葵小姐,你能不能告诉我,造成里面那位女性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到底是谁?"
重新说一遍,他还加了修饰词。
他说的是《小草青青》里的李小草。
来者不善。几位作家都皱了皱眉。
首先开口的竟然是徐志达∶"张先生,就算是交流,我想也不必要为难一个小辈。
"不不,徐先生,既然这位小姐能够站在台上作报告,就不是什么小辈,我只是把她当作同行交流。"张瑞山笑道,"如果她不是和我们同一层次,那又凭什么站在这里呢?"
他看向主持会议的宋万章∶"宋主席,我们是否可以交流?"
宋万章和旁边的两人对视一眼,他又看了看苏葵,见苏葵对他点头,说道∶"报告结束,大家可以交流。"
张瑞山又把问题提了一遍,这就是目前要交流的问题。
大厅里此时所有人都没有发言,等着这场论争。
文学界的论争还少吗?不过是这次对战的两人差距有点大而已。
面对这个来势汹汹的同行,苏葵心里也是半点不慌。
至于他为什么不找别人偏偏就要找自己争论,苏葵心里也有了计较。
"张先生,我想我塑造的这位女性是取得了成就,至于您说的''悲惨命运''
:丶
"她的父母重男轻女,辍学换亲,还违背人权将她关起来,这难道不是悲惨的命运?"张瑞山的语气很平缓,却仍带有一种压迫感,"苏小姐,请告诉我,这是什么造成的?"
".
"当然是因为黑暗的社会。"苏葵的话还没说完,他就说道,"因为社会的压迫,让她处于水深火热中,得不到自由,命运被人操控,更没有信念…….
"所以我们推翻了旧社会,建立了新社会。张先生。"苏葵淡定接下他的话。
这还不止,苏葵继续道∶"新社会赋予她新生,给了她自由,给了她希望,给了她信念。她也怀抱这种信念,坚定走上了回馈祖国的道路,并将这种精神永远地传递下去。"
"她的悲惨命运是….
"当然是我们的新社会改变了她的命运。"苏葵淡然接道,并且意有所指,"我想任何一个读了这部小说的人,都会为新社会的美好而惊叹。您说呢?"
她的语速不紧不慢,却仿佛有一种特殊的韵律,旁人很难打断她的节奏。
听她说了那么一通话,几平把所有功劳都揽在新社会头上,张瑞山冷哼一声∶"改变命运靠的是自身,关外界什么事?"
苏葵立马道∶"那您为什么要把所谓的"悲惨命运"怪在社会头上?"
还不是为了达成他自己的目的。
他清楚,苏葵也清楚。
张瑞山不谈这个话题,又说起了她的《清河乡之变》,这次他没有说社会造成了黑暗,反而是说她的小说立足于一个还没有实行的政策,里面描绘的美好生活完全是她个人的幻想,根本就是一部虚幻的作品,是靠着宣传推起来的,不具有价值。
很熟悉的话,很显然,他看到了报纸上对于这部作品的争论。
文字的力量和语言还是不一样的,大家都是在报纸上论争,还是第一次有人当着她的面这样直接地批评。
就是徐奚年也皱起了眉头,当初他也说过苏葵作品有缺陷,但也是从文学的批判出发的。
这个张瑞山说话却和报纸上那些人一样,直接从根本否定了作品,根本不是批评,而是挑刺,找茬。
面对一个年纪比她大,资历比她深,阅历同样比她深的前辈当面批评,正常人大概都会被打击到
但苏葵却没有张瑞山想象中的任何反应。
"如果我的作品没有价值的话——"她脸上带着淡然的笑,"那么恕我直言,您的作品也不具备任何价值。"
全场震惊。
"你说什么?"张瑞山眯了眯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