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第 170 章

不出墨珣所料,宣和帝在太和殿之中只呆了一个时辰便起身离开了,余下一众执事官在殿内监考。宣和帝起身时并没有闹出多大的动静,但墨珣本身警醒,自是有所察觉。

这些站在殿内的官员都是临时挑选出来,最后名单由礼部呈交给宣和帝定夺委任:提调官应是礼部尚书与侍郎;监察官则由御史台出人,也不知是不是因为今年有墨珣参与考试的缘故,越国公并未到场。受卷官、弥封官、掌卷官均由翰林院官员担任;而巡绰官,看走姿与身形应当是禁卫军官无疑了。

墨珣在进入太和殿时便飞快地扫视了一圈殿内,对于殿内诸多官员做到了一个心中有数。经过了三年前的认亲宴和围猎,他对于朝中一些官员还是能认得出来的。

等到宣和帝首肯,站在殿内的官员便开始向考生发放试卷了。

墨珣座位考前,自然比别人更早拿到考题。这试卷一到手,墨珣便低头细细地读完了题目,只是禁不住眉尾一挑——此次殿试策论共有两道,一为“论为君之道”,二为“太子与诸王定分”。

“论为君之道”还好说,一向是歌功颂德居多,甚至可以把宣和帝夸个天上有地下无。至于那个“太子和诸王”就……比较难办了。现在储君未立,宣和帝在此时出这么个题,也不知究竟意欲何为了。

其实这第一题的题干很长:“夫三代以上,君民臣良,天下雍熙,世登上理……2”只是让墨珣给简化成了“论为君之道”罢了。前头的长篇大论亦不过就是为了引发关于“帝王之道”的讨论而已。

据闻殿试上的策论题均由皇上亲自出题,实则不然,大都是由大学士拟定,而后呈给皇上挑选。不过看今次的题目,墨珣也拿不准到底是谁定的了。然而既然发下来了,那就必定是得了宣和帝的首肯。

像这种看似很“大”的题,一时间很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无从下笔。其实不见得:问问题的人假定是宣和帝,那么他自然就是想让贡士们针对自己来答,而不是一味举例,只说一些古时候的皇帝如何。

墨珣仔细思考了一阵,而后才提笔在草稿纸上将自己的思路写下来。

按墨珣进京之后对宣和帝的了解来看,宣和帝应该是想要扩充版图的。但现下百姓正安居乐业,就算边关时不时有蛮夷捣乱,却也并未伤及根本,贸然发动战争实非良策。就算宣和帝直接开口说要打,必定也会收到诸多阻挠。

战争前的准备工作有很多,哪怕墨珣心知宣和帝想从这届士子中看到有支持他的言论,却也只敢写上小小的篇幅。

君,乃天下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