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帝并不是开创这个王朝的人,顶多只能算作一个守业者,然而看宣和帝的行为做派,明显就是不甘于守成的人了。
殿试阅卷上的“暗箱操作”不少,《万历野获编》中有提到过“若状元卷,则必出揆地所读,方得居首。”说的就是,状元的卷子一定是要经过殿阁查阅过后的。换句话说,最终能够被呈现在宣和帝面前的试卷,只会是经由殿阁大学士挑选出来的。
虽然殿试前三甲是由皇帝定夺,但是如果殿阁大学士认为你的卷子没有资格、且没必要送到皇上面前,那你就是写得再好也没用了。毕竟传胪大典就是在殿试之后的第三天,而宣和帝在传胪大典的前一天就需要定下一甲的前三名,他哪来的没那个闲工夫一份一份试卷去看?
殿试自然与前面那些科举考试不同,乡试会试没过还能重新再考,而这殿试就等同于被“定了生死”。之后除了再参加庶吉士的考核之外,也没有别的机会了。庶吉士考核比起殿试还挑人,样貌、年龄、身高、体重这种外在的客观因素都是既定的。有些举人考到老了才好不容易能参加殿试,但又因为年纪太大往往没有机会再被留在翰林院。
墨珣仔细琢磨了一下,他从未听越国公提到过朝廷里有人是主战的,所以对于宣和帝的想法,他还真是不能过多着墨。万一他在对外扩张上大行笔墨,那极有可能连殿阁大学士这关都过不去。
传胪大典与殿试时间相近,但考生却有三百余名。意思就是,这三百多份的试卷要求阅卷官在一天之内看完。工作量太大,阅卷官统共就那么十来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些。于是,受卷官通常会把会试前十名的试卷优先挑选出来呈给殿阁,而殿阁则是直接参考会试的成绩排名,将卷子加以划分等级。
殿试一甲有三名,也就是民间所说的状元、榜眼和探花。“一甲”一般会直接从会试的前十名士子之中产出,而除却这三名一甲之外,余下的七名便是二甲了。
而殿阁在挑出了前十名的卷子之后,剩下考生的排名对他们而言也就没那么重要了。毕竟只有一甲会被留在京里,余下的要么参加庶吉士考核进入翰林院实习,要么就被安排到地方当官。再加上,殿试没有“落榜”一说,只要能够参加殿试,那便于进士等同。是以,除了会试前十名之外,其他的很多举人只要通过了会试之后便开始放松下来了。
大多数时候,殿阁挑出的前十名甚至都没有逐一经过皇帝的批阅:殿阁所递上去的卷子会被摆在御案之上,被摆御案最上头的,自然就是殿阁大学士们定下可被判定为一甲的卷子,而内监也是将试卷按照殿阁呈上来的顺序转交由读卷官朗读。待读卷官朗诵完毕,皇帝若是一时兴起,也会逐个翻阅。待到殿阁认定的“一甲”三名的卷子朗读完毕,如果皇上兴致不退,那自可继续读。如果皇上不欲再听,那么适才读过的这第一、二、三名便已是板上钉钉了。
卷子朗读完毕之后,读卷的官员会再次把试卷交还给皇帝身边的内监,并由内监放回到御案之上。此时一应殿阁与官员只需要静待皇上钦点出一甲的前三名了。
至于剩下的那三百多张试卷,则根本没有机会出现在宣和帝面前。余下的试卷由其他的阅卷官、评卷官进行评判、分类。数名阅卷官同时阅卷,在卷子上标记图样、戳记,按照记号的多寡给定名次。等到所有的试卷都被评判完毕,阅卷官便会把试卷转交到殿阁,再由殿阁判定二甲、三甲。
殿阁拿到了阅卷官的试卷,基本不会再去翻阅,只会根据阅卷官的评判去定下二甲、三甲。毕竟时间紧急,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在一天之内完成。名次定下了之后,殿阁还需要在当天将黄榜填完了,再转呈给礼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