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珣站在殿外,百无聊赖到险些打了个呵欠。
把满朝文武都叫过来,就跟听审似的。但实际上,站在外头的这些,除了能听到里头吵吵嚷嚷的声响之外,根本听不清里头在说什么。
也就是等到锦硕王被宗正寺的人带走,站在殿外的人才小声议论起来。
大家其实都已经知道了这一次上朝议事的内容,定是与刑部最近正在查的案子有关。
可现在,倒是锦硕王被带走
“大皇子这是怎么回事”
“我曾听了传闻,说刺杀的事是大皇子自己搞出来的。”
“刑部不是查到行刺的有两拨人吗”
“是了,我也是这么听说。”
“应当是有别人也动了行刺的心思。”
料理过了二皇子之后,宣和帝停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打开刑部尚书送上来的奏折看了一遍。
在满朝文武看来,宣和帝是因为被两个皇子气狠了,为了平复情绪才噤声了一段时间。
然而,只有宣和帝自己知道,他是因为坐在龙椅上看着太和殿里站着的满朝文武,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做点什么,才会一言不发。
甚至于,他是因为摸到了自己手边的奏折,才想起来应该看上一眼。
与殿内官员的反应不同,墨珣是没有丝毫心理障碍地“看着”宣和帝的。
看到宣和帝眼里透着的迷茫,墨珣倒是丝毫不觉得意外,甚至还在心里点了点头。
这才合常理嘛。
多活了这么长时间,宣和帝够本了。
现在所过的每一日,亦都不过是宣和帝在苟延残喘罢了。
就在墨珣暗自思索的这段时间,宣和帝总算是从奏折里发现了自己接下来应该做什么。
宣和帝伸手在奏折上点了点,“老五。”
被点到名的周行王是早就已经知道了自己挪用公款的事掩不住了。
只不过,他挪用国库的钱,跟大哥和二哥的事比起来,还真算不得什么。
一开始因为被宣和帝派人叫到太和殿而显得惴惴不安的周行王这会儿是完全不虚了
周行王到殿中站定,“父皇,儿臣在。”
宣和帝一看周行王这么个气定神闲的样子,原先因为忘性大而被自己刻意“忘掉”的老大、老二的事再一次涌上了心头,倒叫宣和帝口中有了一股腥甜。
周行王,是宣和帝寄予厚望的王爷。
虽然,几个王爷的封号都是宣和帝亲自点的,看起来似乎并没有偏袒,就算旁人问起,宣和帝也是有理由。
更何况,根本没人会问宣和帝什么。
哪怕宣和帝给几个儿子取名“狗剩”、“臭蛋”,旁人也只当宣和帝是在贴近百姓生活,并不会有人质疑宣和帝的决定。
“周”乃大周的国姓。
虽然每个皇子都姓周,但用了“周”字在封号之中的只有周行王而已。
只这一点,就不难看出宣和帝对这个儿子的厚爱程度。
周行王生得人高马大,又喜欢习武,很是投宣和帝的眼缘。
尤其是周行王角抵极佳,更是令宣和帝另眼相看。
而且,最最关键一点,便是他的这个儿子不是特别的聪明。
换句话说,他的这个儿子的聪明劲儿全都用在了讨好宣和帝身上。
于是乎,在宣和帝看来,周行王便有着一股子愚忠的劲儿。用好听点的说辞,那便是谨守本分,规规矩矩。
这样的一个皇子,相比起其他德才兼备的皇子而言,周行王对宣和帝的威胁实际上更小。
宣和帝既喜欢聪明人又讨厌聪明人,显然是十分矛盾了。
而五皇子其人,于宣和帝看来,是有那么点儿小聪明的。但五皇子的这份聪明劲儿却并不会威胁到宣和帝的王位,而且又不至于蠢到让宣和帝厌恶的程度。
这就与宣和帝当初宠爱五翁主有那么一点儿异曲同工的意思了。
只是,他的这个儿子,似乎是越大越拎不清了。
宣和帝不傻,自然知道自己中的这股腥甜究竟意味着什么。
他猛地深吸了一口气,将涌上来的气血强行压了下去,尽可能地让自己心境平气和地开口与周行王说话。
“三百多万两。”宣和帝努力心平气和,但他刚才朝着奏折上看了一眼,又把自己几个儿子的所作所为“复习”了一遍,这会儿再怎么克制,都还是禁不住语调上扬,“拿去做什么用了”
奏折上写的是三百六十九万五千八百两。
如果墨珣没有注意宣和帝的神情,单听他的语气,定是会觉得此时的宣和帝正作为一个老父亲正在跟自己的儿子闲谈一样。
而那三百六十九万五千八百两,在宣和帝的语气之中就跟几个碎银子似的。
周行王也是“不负”宣和帝所望,表现得就跟自己真的只拿了几个碎银子一样。
“父皇,是这样的。”周行王还没蠢到家,在刑部查到这件事的时候,他就已经打好了腹稿。
他的的确确是偷偷挪用了国库里的钱,而在这件事被刑部查出来之后,在刑部尚书特意给自己预留的时间里,周行王已经补了一张欠条给户部了。
所以现在,那三百多万两,已经是周行王正儿八经地从国库“借”出去的了。
问国库借钱的事,虽说不是很合规矩,但却也是大周历代皇帝默许了的。只要到了还款期限,将这个钱还上就行。
这么长时间以来,也一直有官员、皇子向国库借钱,只是周行王借得比较多而已。
这么想着,周行王又定了定心神。
再次觉得自己这会儿没什么大不了的。
而刑部尚书特意给五皇子留的时间
可以这么说尽管刑部尚书拿了宣和帝的尚方宝剑,但也担心宣和帝死了之后,他因为这一次查案中不慎得罪了未来的皇帝,所以就特意卖了几个皇子一个好,事先提点了两句。不过点到为止,能不能参透,那就是诸位王爷的事了。
再者,如果连这么个局都解不开的话,那这位皇子想来也与皇位无缘了。
太蠢的,不说怎么刑部尚书,就是宣和帝也是看不上的。
周行王知道宣和帝在等自己的答案,赶忙将自己已经想好了的说辞说了出来。
“儿臣的王府和庄子年久失修,急需修缮,这才向国库借了些银两”
墨珣在外头“听得”下意识挑了眉,沉思片刻之后,倒是微微勾了勾嘴角。
今年发生了这么多事,户部尚书却一直在宣和帝面前哭穷,却只字不提周行王借钱的事怎么想都不合理吧
三百多万两,不是三万多两
那可是,大周碰上灾年的时候一年的财政总收入。
周行王的这三百多万两,其实是偷偷摸摸从国库里取走的。
换言之,他根本就没有想要还。
这一次,不过是因为正好被查到,所以才说是“借”,其实就是“偷”。
这件事,不说宣和帝不知道,或许连户部尚书也不知道。
户部会定期查账、对账,少了这么多钱,户部就没发现吗
所以说,户部里头肯定有人为周行王打掩护。
这件事根本就经不起推敲,宣和帝召了户部尚书出来一问,怕是就一清二楚了。
现在就不知道,户部尚书是真不知情还是假不知情了。
而周行王拿了这么大一笔钱,说是用来修王府修庄子
墨珣扯了扯嘴角,修王府修庄子这些,完全可以将需要修整的地方报给工部,由工部核算之后,再由工部去问户部要钱。
本来修王府、皇庄、行宫、别苑这些都是由国库出钱的,压根就犯不着周行王特意去借。
这么一大笔钱,借来还得还。
反正,正常人是干不出这事儿的。
周行王这句话,估计也就宣和帝信了吧。
墨珣面无表情,眼里毫无波澜。
现在就看宣和帝到底要不要追究了。
墨珣转而去“观察”宣和帝的反应,就见宣和帝本来还稳如泰山的脸忽然就崩了。瞋目圆瞪,厉声喝道“是谁给你的胆子,竟然敢挪用国库里的钱”
“儿臣,儿臣只是急需用钱,这才”周行王没想到刚才还镇定的宣和帝,这会儿突然发难,本来想好的说辞突然就全都被宣和帝吓没了。
“你急需”宣和帝伸出手,有些颤颤巍巍地朝着宫外指,朝着蓟州指,朝着灾民所在的方向指,“外头那么多灾民,哪个不比你急你的王府是下雨天漏水了,还是墙破洞了”
墨珣面无表情地听着。
若只这么听着,任谁都会觉得宣和帝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皇帝吧
只可惜,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