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戴月山的山贼最终还是被朝廷剿灭了。
当时造成了一定的轰动,而这些山贼,除了在打斗中身亡的,其余人全都被押解进京,斩首示众。
当时也逃了一些,只是因为人数不多,朝廷又派人寻了几次,没找着。再后来,朝廷也没有收到有关这些逃脱的山贼作乱的消息,这件事也就慢慢不了了之了。
“”牵复帝抿着嘴,直勾勾地盯着兵部侍郎,等着他给一个解释。
牵复帝毕竟年轻,性格也与宣和帝截然不同,没有宣和帝的积威,朝臣们适应了一段时间,倒不会像怵宣和帝那样怕他。
“现在如果要派兵围剿叛军残余,只能调动昌州和建州的驻军了。”兵部侍郎为牵复帝分析起了眼前的局势,“建州驻的是海防。现在大周内有叛军,西有雅砻。如果建州驻军一动,指不定东奴见了,就跟着动了心思”
到时候牵复帝才是真的焦头烂额。
昌州的驻军动不得,蓟州就在昌州旁边,眼下才刚把灾民迁回去如果从昌州调兵,京城岂不是岌岌可危
牵复帝
兵部侍郎话音刚落,立刻得到了其他大臣的支持。
“启禀皇上,臣以为兵部侍郎所言极是。叛军既然已经败走崇州,想必短时间内已经成不了什么气候”
“他们逃到崇州的消息才刚刚摆到朕的御案上,就刚才,朕马上就听到叛军去劫粮饷了”
什么成不了气候,成不了气候还杀了一百多个士兵
牵复帝气都不打一处来,“如果不将他们剿灭,难道要朕成天提心吊胆的”
“自朕即位登基以来,整整一年了,唯一听到的一个好消息就是将叛军击溃可是一口气还没喘上,就听到他们又去抢征西大军的粮饷”
“皇上息怒”
太和殿内立刻跪倒了一片,直让牵复帝不要气坏了身子。
牵复帝别开脸,不去看满朝文武,只一个人坐着生闷气。
正如牵复帝自己所说的那样,从他即位以来,就没听到过什么好消息。
朝中一派寂静,许久之后,牵复帝终是缓和了语气,“还有什么事要奏”
朝臣们跪在地上,用余光左右看了看,似乎都没什么事了。
一直没人吭声,牵复帝这才不耐仿地摆摆手,“没有就退朝吧。”
墨珣牵复帝真是好惨一皇帝。
待“皇上起驾”的声音传出来之后,墨珣跟着其他同僚又等了一会儿,等到太和殿内的大臣们出来,墨珣才跟着大伙儿一道走。
宫里的“黑气”已经随着宣和帝驾崩而烟消云散,原先被宣和帝养在后宫之中的那些术士早在宣和帝驾崩之前,就已经被宣和帝安排好了“出路”。
与中亨帝牵复帝的皇考的安排不同,宣和帝不单单是将那些术士赐死,而是按照自己精心收集到的各种秘方、丹方、术法,逐一在他们身上试了个遍。
宣和帝倒了临死之前,身体已经没什么感觉了。但他只要心情不好,就会想起这些术士,就会想法设法折磨他们。
这本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宣和帝自然只会交给自己的心腹去做。
而齐公公与马公公,自然是宣和帝的心腹没跑了。
那些术士在得宠的时候,自然是不将像齐公公与马公公这样的阉人放在眼里的。甚至还明着说阉人不干净,如果触碰仙丹,便会使仙丹失去效用云云。
本来阉人就少了个物件,自己心里清楚便罢了,哪里听得了人提
更何况,那些术士仗着炼制出了丹药就在两位公公面前耀武扬威。
齐公公和马公公两人可不是什么大善人,善人可爬不到宣和帝心腹的位置,也活不了这么长时间。
那些术士无法再为宣和帝有用的丹药,那便等同于是在宣和帝心中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宣和帝此人锱铢必较,一旦付出,便定是要看到收获。
就拿雅砻的事来说,宣和帝苦心布局多年,却被天灾给就搅了局。如果换做是其他人,可能就等上一等,好歹将这个流年熬过去再说,可宣和帝一刻都不愿意多等,直接就跟雅砻撕破了脸
这些术士亦是如此,宣和帝前期投入巨大,但这些术士的后续产出却无法满足宣和帝的需求,在宣和帝心中自然就与死人无异。
将这些术士交由齐公公与马公公二人处置之时,两人也曾探过宣和帝的口风。只有知道了宣和帝的底线,他们才能更好地“办事”。
齐公公与马公公两人一合计,觉得宣和帝的话有点儿模棱两可,不过,听着就像是,只要留那些术士一个活口就行。
既然如此,那些术士不是向来瞧不起阉人吗
那就先净身吧。
反正宫里负责给人净身的老内监手脚麻利,一刀下去也不定会见血。
一般人被净身之后多是用香炉灰、猪胆这些来止血,但这些个术士,干脆就拿烧红的铁一烙,也一样止血的。
齐公公将自己的想法说给马公公听了之后,马公公听了立刻点头赞同。
几个年轻术士见他们要对自己处以宫刑,当即破口大骂起来。
言语之中诸如“阉狗”、“阉贼”一类的词。
若是以往,两位公公听到“阉”这个字的时候,定是会心中不忿,敢怒不敢言。
但今时不同往日,这些术士已经没了宣和帝撑腰,且马上要被净身了两位公公再听到这样的字眼,只会觉得心里舒坦。
“放心,你们马上也要跟咱家一样啦”齐公公已经憋了好些年头了,今日终于得以释放天性,自然是要亲眼看着他们被去势才肯罢休。
这些术士一口一个“阉狗”,得罪的可不仅仅只是齐公公和马公公两人。
等到全都净身完毕,术士们也就再没有气力骂人了。
齐公公瞧得乐呵,又因为担心他们对宣和帝还有用处,便命人给他们灌了汤药,且把命吊着。
后来,宣和帝倒又见了他们一次,服了他们新炼制出来的丹药之后,根本没有什么感觉,只当他们是为了活命,随便拿面粉搓了丸子谎称仙丹,便也直接下令,将他们处置了。
而这个处置原是要由禁卫军动手,偷偷处理掉的,但齐公公与马公公两人主动将这件事揽了过去。
禁卫统领一合计,觉得卖齐公公与马公公一个好也没什么,但必须保证处理干净。
马公公知道禁卫统领是担心宣和帝要查验,便跟禁卫统领打包票,说是处置的时候可以有禁卫军在旁观看。
后来,前去查验的禁卫军向统领复命的时候,带着满脸郑重其事,绷着一张脸,仿佛受到了惊吓一般对统领说“千万不能得罪内监。”
禁军统领深以为然地点头。
当初礼部给新帝了几个年号,而新帝直接就挑了个“牵复”,取的也是“牵引回正道”的意思。
异星见,天失其常。
地震,地失其常。
这一年间,出了这么多的事,可不就是“失常”了吗
“牵复”就正正好了。
而且,京里人口失踪的案子,可不止怀阳府尹在查,当初的赤几王,现在的牵复帝也查过。
怀阳府尹是直接被宣和帝勒令不要再往下查了,但牵复帝毕竟在宫里宫外都有人手,一查就查到了宣和帝头上。
这个“牵复”,也算是为了这件事取的。
牵复帝的想法与越国公一样,“宣和帝用活人炼丹”,那是个明摆着的亡国之兆。也正是以为宣和帝不仁,上苍才会连降灾祸。
宣和帝已经驾崩了,这件事也就只能随着宣和帝的驾崩而长埋地下。
周行王生活作风奢靡的事都能被人拿来做文章,更遑论是宣和帝数十年来以活人炼丹,纵容人贩子拐走孩童这样骇人听闻的事。
本来朝廷就已经岌岌可危,在百姓心中的信誉就不剩多少了,这样的一件事再被爆出去,根本不需要叛军做什么,百姓一人一口唾沫星子就能将皇室淹死。
而昭瑾翁主的事,牵复帝也查了个一清二楚。
尽管心里是同情五翁主的,但身在皇家就是有这样或那样的身不由己。
昭瑾在前往雅砻和亲的路上落水,那个时候就不该再回京。不拘他是躲起来隐姓埋名,还是偷偷给宸侧君递消息都好,只要不回京,命都还保得住
不过,德音王因为昭瑾翁主向牵复帝投诚、企图揭露宣和帝的恶行,从而令宣和帝遗臭万年的事,牵复帝并不知情。
毕竟,德音王并没有向牵复帝提到过昭瑾翁主的事,也没有在牵复帝面前表现出选宣和帝的憎恨。
牵复帝是一个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人,这点就与宣和帝有着很大的不同。
宣和帝会为了求长生而冒天下之大不韪,而牵复帝也会为了维护大周的统治而将宣和帝炼丹的事隐藏起来。
如果德音王一开始就向牵复帝透露出自己的想法,非但不会得到牵复帝的信任,令牵复帝以为德音王对自己推心置腹,反而会令牵复帝心生警惕,对德音王处处防备。
德音王从决心为五翁主报仇开始,就已经没有在去想过什么大周江山,什么周室百年基业了
只是,德音王虽然知道这整件事,但宣和帝从发现怀阳府尹在查的那个人口失踪案与自己有关开始,就已经将人证、物证尽数销毁了。
空口白牙,德音王还真不敢保证自己说出来会有人信。
而且,人口失踪这个案子,在宣和帝驾崩之后不多久就已经结案了。
除却卖给了宣和帝的,其他被零散卖掉的那些孩童倒还能找着。
实在找不到的,干脆就推说是那些人贩子见卖不出去,直接将人杀了烹食。
凌迟处死的时候,已经给他们灌了药,将他们都灌哑了,自然不可能在百姓面前说什么。
而且,群情激愤之际,就算这些人贩子再说什么,也没人会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