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第 401 章

“报”

“禀皇上,边关急报”

“我军已退守玉门关了”

“退守玉门关”这几个字自然不必说,明摆着就是被雅砻打得退回来的。

牵复帝面色铁青,急喘了几口粗气,这才佯装镇定地开口道“守住,玉门关一定要守住。”

牵复帝这话,也不知是在跟朝臣们说,跟报信的士兵说,还是在跟自己说的。

等牵复帝的话说完,朝臣们才继而开口讨论起来。

“怎么会怎么就打到玉门关了”

明明去年还跟雅砻有分庭抗礼的实力,怎么从今年开始,收到的都是吃败仗的消息

“是啊,前些日子不是才说收复了一座城,怎么今儿个就”

玉门关乃军事要塞,在中亨帝在位的时候就曾被雅砻打到玉门关过。但经了宣和帝之后,大周与雅砻几乎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战事,倒让他们忘记了这点。

再加上去年,大周与雅砻之间一直僵持不下,雅砻也起了退兵的意思这会儿突然被雅砻蓄力一击,连败几场任谁都有些稳不住了。

墨珣曾去过雅砻,比太和殿里一些文官,甚至比牵复帝都更知道得清楚一些。

玉门关,有个“关”字,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

玉门关旁边戈壁连绵,山峦重叠陡峭,迷路的可能性极大。

所以,雅砻想绕开玉门关直接攻打大周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玉门关易守难攻,中亨帝时期,雅砻也就止步于此。否则,以军事实力想要一举拿下大周,并不是什么难事。

可以说,只要玉门关没守住,雅砻长驱直入,直取怀阳,指日可待。

朝堂上一时之间说什么话的都有,牵复帝看着跪在殿内的兵丁,眉头紧蹙,朗声问道“究竟怎么回事你细细说来”

“先前我军刚夺回了星石岭,却不料中了雅砻的计。雅砻利用星石岭的地理条件,绕后,从后方切断了我军的给养和增援,将五千多将士全都围困在了星石岭。”

士兵说着说着就要抹泪,“我方损失惨重,五千多人突围而出,最后只剩下不足两千了。”

牵复帝这么听着,嘴唇一抿,好半天没有说话。

士兵几乎没什么机会见到皇帝,一时间也不知该如何是好。但进宫前面已经有人提醒过他,叫他不要乱看,乱说话了,所以他这会儿也就闭了嘴,等牵复帝发问。

“当时领军的将领是陈将军,陈将军已经以身殉国了。”

士兵的眼泪这下就没再在眼眶里打转,而是直接流了下来。但是,此时他在皇帝面前,又有这么多文武百官在场,他也没敢放声痛哭,只是随手抹了一把衣袖。

其实,士兵心里有句话一直想问问牵复帝的。

打仗死伤了这么多人,朝廷给的那笔补助到底什么时候能下发。

这次打仗时间拖得太长了,而打一仗就要死一大批人现在的许多士兵都是庄稼汉被临时征调去的。已经这么长时间了,家里的田地恐怕都要荒了。家里没人干活,没有进项,不就指着朝廷给的那一点点补助款了

士兵一想到死了那么些人,还有跟自己同村的,大家一起出来服的兵役,说好要一起回去的

士兵一想到这些,哭得就更凶了。

他是真的想问问朝廷,什么时候能将那笔“买命钱”落实了。但他是什么人,牵复帝是什么人哪能轮到他问牵复帝问题

“雅砻”牵复帝想了想,雅砻既能绕后断了大周的增援,那就意味着他们留在星石岭的人必定不多。当大周夺回了星石岭之后,雅砻那边直接就把人围了“雅砻到底有多少兵马”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两军开战之前,大周已经探过雅砻的底了,得到的消息是雅砻那边出了十几万人打仗。

“诨右图联合了其他部落,兵马也从原先的十三万变成现在的十五万。”士兵一听牵复帝在问,也不知道是不是问他,但却也还是将自己知道的事说出来。

“十五万还是保守估计,因为夺取星石岭的时候,我军派出五千精兵,却遭到围剿”士兵被任命为传讯员,在几位将军与元帅、副帅商讨事宜的时候就在旁边。

士兵是快马加鞭赶回京城传递消息,而元帅的奏折则慢一些,还在路上,应该再几天就到了。

士兵以前习过几个字,但没有考取功名,还是得服兵役。但因为识字,待遇会好一些。

超过十万就是大军了,一般打仗也不会一次性上个十万,大都是先上个几百几千打头阵。

墨珣一听士兵这话,就知道诨右图这回恐怕是豁出去了,真打算跟大周硬碰硬。

虽然打仗就没有不死伤的,但从牵复元年开始,雅砻就已经隐隐有了要退兵的架势。

现在倒好,竟然还联合了其他的部族。

大周地大物博,人口也比雅砻多,剔除老弱病残和哥儿,这次被安排上战场的,登记在花名册上的,足足有二十万人。

人数是比雅砻的多,但大周这边有些是临时征召的庄稼汉,除了力气大点,也是比不得雅砻。

大周这边愿意来当兵的人还是不少的,尤其是蓟州那边。

毕竟去年的时候,蓟州地动,朝廷虽然拨款重建,但因为拨的钱并不很多,重建的进度就一再被放慢了。

蓟州重建是直接征了百姓来服徭役,而服徭役是百姓的义务,朝廷是不给拨款的,只吃食和住宿罢了。

而且,这个吃食很差,参比墨珣以前考科举的时候贡院的吃食服徭役的时候,朝廷的只会更差。

住宿条件也不行,就是随意搭了个窝棚,一堆人打个地铺挤一挤。

服兵役原也是不给钱的,但朝廷也有规定,服足两年的正卒之后,按照规定可以免除兵役。而大周的成年汉子戍守边关则需满一年,遇到特殊情况则顺延半年。

从去年年初到今年已经超过了正常服兵役的时长,朝廷耽误了百姓的农时,也需得发钱补助。再者,大周是按军功给赏钱,鼓励多杀多得既然在哪里都是赚钱,服徭役死亡率较低,但没有钱;服兵役死亡率高,但可以谋个出路到底还是富贵险中求。

牵复帝又问了这个小兵几句,问到他实在是答不上来了,这才摆摆手让人下去。

小兵虽是前来传讯的,但有些机密的事也不可能叫他一个小兵知道。这一次,也就是先传达个消息,详细的还在后头鸿薪王的奏折里。

小兵一离开,太和殿里又没人说话了。

牵复帝半垂着眼帘尚不知在想些什么,朝臣们也不敢随意开口。这也不是什么喜事,谁敢这时候说话去触牵复帝的霉头。

墨珣站在外头,很是琢磨了一阵。

现在不单单是兵丁的问题,还有军饷、粮草、马匹这些。

朝廷如果强制征兵,将百姓往绝路上逼,那就等同于是要让百姓跟着那个钟外谋反了。

谋反这事儿,其实很多人都不敢。

嘴上骂朝廷、骂皇帝,图个痛快,实际上真让他们去,他们也只会推拒。

但是,如果真把人逼急了那兔子急了不还咬人吗

墨珣心里想了几个法子,都觉得不大合适。

他虽然身在大理寺,与征兵、打仗这方面没什么挂钩的地方,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嘛。

玉门关被雅砻破了,对整个大周百姓而言,都会是一场灾难。

就算墨珣想要置身事外,可越国公、赵泽林、伦沄岚他们,哪一个不是大周人

也难怪,一直稳重的牵复帝会连着几次在大殿之中发怒了。

墨珣此时就跟鸿薪王当初被牵复帝任命为征西大元帅时的感觉差不离都是纸上谈兵之流。

没有真正接触到大周的军事部署,亲身了解到军队的情况,就窝在怀阳里要指挥征西大军打仗简直令人笑掉大牙。

墨珣的表情与牵复帝的如出一辙,也是愁的。

随后没几天,牵复帝果然收到了来自征西大元帅鸿薪王的密折。

密折是很厚的一叠,里头详细阐述了征西大军败守玉门关的事。

鸿薪王这个大元帅在边关的守将看来就与牵复帝派来的监军无异。

鸿薪王大概也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平日里与几个大将在一处商量对策的时候也是多听为主,嫌少指手画脚的。

而且,鸿薪王还担起了给牵复帝写奏折的责任

这可是大好事啊

这样一来,边关的其他武将就不用再另外给牵复帝递奏折了

写奏折对于大多数的武将来说都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

大周的武举虽说也有考“文”的方向,比如一些军事策略之类的,但总归还是以“武”为主的。这也就意味着,只要“武”的方面考得好,“文”那方面完全可以打个商量。

像之前,与墨珣一同在建州官学就读的姜伟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姜伟平参加武举虽榜上有名,但武举考试之中所考的“文”方面毕竟是少数,以至于两人平日里说话,墨珣也不敢引经据典,只捡着通俗的说了。

好在,以墨珣也不是那种酸腐之人,闲谈之中也多是正常的话语居多。否则,墨珣恐怕就还得费心思去跟姜伟平解释,自己刚才说的究竟是个什么意思。

好好说话,可不比多费唇舌、多做解释来得舒坦吗

不过,像武将给皇帝写奏折,都可以请代笔的。

在大周,许多武将都不是武举出身,而是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身上那一身的军功也是实打实浴血奋战的来的有些还是因为当了小将才有机会读书识字。所以,大多数的武将,文学造诣都不是很高。

但武将也是官,也需要给皇帝写奏折。

就是逢年过节,也要写个请安、问好的奏折才行。

是以,武将身边多数会带个幕僚、亲信什么的。幕僚可以找念过几年书,但科举不中的;对亲信的要求就比较低了,一般是本家人,上读书识字的就行。

不管是给皇上递请安的奏折还是别的什么,多数是由武将身边幕僚、亲信代笔的。如果武将自己动笔,字迹丑陋不说,遣词用句怕是也狗屁不通。皇帝如果看不懂,那就失礼了。

鸿薪王的奏折写得十分详尽,他虽没有直接上战场,但也还是从已经从战场上退下来的将士口中得知了许多消息,干脆就自己润润笔,都给牵复帝写到奏折里去了。

征西副元帅乃原昌州总兵,也是个武将。自做了官之后便开始念书识字,给皇上写奏折什么的倒是不成问题。而且,他的奏折一般浅显易懂,多是些白话,不管是以前的宣和帝还是现在的牵复帝看起来都不会觉得前言不搭后语。

不过,简单写上些还好,要叫副元帅写上长篇大论,他就觉得手腕疼得厉害,还不如多耍几个大刀。

鸿薪王给牵复帝的奏折不断,大仗小战都写得很是详细。如此一来,也方便了牵复帝了解边疆战况。

星石岭一役,归根究底,还是因为已经殉国陈将军预判错误,一心想将星石岭从雅砻手中夺回,却不料中了雅砻的奸计,不但没能夺回星石岭,反而连自己的命都丢了。

这话还是说得好听的,难听点就是急功近利,听不进别人劝阻。

但人已经死了,现在再揪着这个不放也没什么意义。

鸿薪王作为牵复帝任命的大元帅,本来就是征西大军中军衔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