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我要有自行任命山西境内,所有县令以下基层官员的权力(含县令),毕竟皇上也知道,上面制定的政策再好,如果没有下面基层的人来执行,那结果也只能一团糟!”
(杨山芦的第一个条件是节制权,但不是任命权,任命权只能归于朝廷。
因为杨山芦知道,如果任命权他也拿过来,知州,知府,布政使等大官都由他任命,山西事实上变成他的独立王国,再加上他还掌军,那样崇祯再大度,晚上也会睡不着觉的。
当然完全没有任命权那也不行,所以杨山芦就取了个折中的方式,这样大家都能接受)
果然,崇祯听了之后感觉可以满意,任命权只到县令一级,知州知府等人可以在上面遥控,还可以经常下去检查,这是他完全可以接受的。
另外他也非常理解杨山芦如此要求的用意,毕竟他做了这么多年的皇帝,非常清楚下面的那套把戏,什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往往朝廷颁布的政策,到了下面就会变样走形,所以把基层官员抓在手里
,那是非常必要的。
于是崇祯就点点头,表示同意。
不过杨山芦却不以为甚,因为他知道,这一点其实不管什么,接下来一点却是最难谈成的,但是想要治理成功,却必须要谈成!
于是杨山芦接着就道:“此外还有一点,我要皇上您授权恩准,那就是我到时候会用书院毕业的学员,来充作书吏,并且我还要为他们打开上升通道!简单地说其中优秀的吏员,经过考核后最高可以做到五品官!(知州到知府这一级别,可以管辖几十万百姓)身份可以等同于同进士!”
“什么?”崇祯听了就是吃了一惊,他一开始还觉得杨山芦的要求都还可以,属于中规中矩的,没想到紧接着就给他来了一剂猛药…区区的吏员也能做五品官?身份还要等同于同进士?
(所谓的同进士,身份比进士低一级,但是高于举人,也算是非常显赫的一种文人的身份了)
要知道在大明,统称是官吏,但是官和吏实质上是分开的,只有举人和进士才可以做官,区区小吏想要做官,想都不要想啊…(吏员基本都是几代人世袭的)
而看着崇祯震惊的模样,杨山芦却是不为所动…因为这是他必须坚持的一点!
而这也是很明显的,想要治理这么大的山西,靠他单枪匹马那是不现实的,而且治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其实就在于基层的执行力…让那些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的吏员,能够保证不念歪经!
(举例来说,明明杨山芦制定的政策,是一亩地收十文的赋税,轻赋薄役,可是那些吏员呢,他们就硬是敢问老百姓收取一百文,你奈我何?整个山西吏员过千,你难道还跟在屁股后面一个个盯着?)
客观的说,杨山芦已经有这方面的人才储备(因为书院第一批学员的效果不错,第二批在读学员都有一千人的,还有一年就能学成毕业,相信把这一千人撒到整个山西去,会看到一些效果)
可问题是,如何确保这些毕业后的学员不被沾染变质,能看到光明的前途,能看到上进的希望,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不然的话还是像以前的吏员一样,哪怕干得再好,一辈子也就是个小吏的命!连不入流的小官都不是,换言之干好干差一个样,这样的凄惨前景,这样的‘前途无亮’,还能让他们保持本心吗?还能谈
什么职业操守?
所以杨山芦必须坚持这一点,或者说这就叫做要想让马儿跑,就必须让马儿吃饱草!
只是,这一点实在是非同小可!现场陷入了尴尬的沉默。
崇祯迟迟没有表态!只是看着脸色严峻,同样不发一言的杨山芦,崇祯非常理解他的用意,甚至他还不得不承认,这是非常妙的一招!可以极大地调动那些吏员的积极性!可问题是,这个改变,或者说这个‘变法’实在是太惊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