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同桌的另一位御史李应明,也是非常吃惊的,而且他是陕西人,更是知道老家的艰苦,于是他马上就是说道:“王老弟,既然这个番薯功效如此逆天,那为什么不向全国推广?至少陕西那是可以试一下的嘛…”
说到这个,王梦锡脸上的兴奋劲就是少了一些,他就是无奈的道:“哎,你以为这个推广很容易的吗?按照特使大人的说法,这里面学问很大,有一个什么适应期的…”
“例如小弟就听说,特使大人几年前就已经在东路培育这个番薯了,然后东路本来就是山西境内,所以才能在山西开始推广,而真正要做到全国推广的话,估计还要再过好几年的。”
“原来如此。”李应明听了之后,觉得很是失落,失落的是这么好的东西,自己家乡的百姓却不能享受到,不过转念一想却也有惊喜…毕竟只要有个
时间年限,那到时候自己的家乡不也能收益了吗?
毕竟他都注意观察到,这个叫红薯的神物,大多都是种植在山坡荒地上的,也就是种不好粮食的地方,这样的地方都能利用起来,而像他们陕西,多的就是这种地方!所以这到时候,不仅是对于陕西的百姓,乃至对于大明的百姓来说,都是大大的福音啊!
(因为这也是很明显的,作为主业的小麦都获得丰收了,然后作为副业的红薯又能有这么高的产量,这是不是就不用担心吃饭问题了呢?)
于是等到这顿饭吃完之后,他们都已经确信,这次山西的大丰收,已经成为定局!甚至推广开来,这也必将对大明的未来,带来深远的影响!
而且这还不仅仅是他们的看法,包括另外二队巡查御史,也都是这样的看法…十天之后,这些巡查御史的工作就完成了,纷纷赶回京师赴命,包括整个山西的夏收,同样也是顺利结束。
而经过民政司统计上来的数字,更是让杨山芦都是喜出望外…整个山西一百个县,近亿亩的土地面积,,统计下来都足足收获了六千多万石!这个数字足够山西一千万百姓,平均吃上一年多!
就算是具体到每家每户上来说,以平均每户自耕农拥有十五亩土地计算,他们每户人家就可以收获近二千斤麦子!(这还不包括番薯的增益,)这样绝对可以吃上近二年的!(而在以前敢不敢有二百斤?)
而这样就可以形成良性循环了,有了这样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老百姓还会不珍惜?还会以后不好好种田?进而期待下一次的丰收?所以也就真正可以形成良性循环了!
甚至这样一来,对于整个国家的好处,也是很快显现出来…例如按照惯例,在夏收之后就是要缴纳夏税的,如果在这之前,就算是派出各种衙役前来催收税粮,老百姓那也实在是交不出来…自己都没有吃的,又拿什么来交税呢?
而一次就不一样了,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既然是朝廷带给了他们好日子(在老百姓的眼里杨山芦就是代表着朝廷),所以老百姓们都是踊跃交纳的…各种纳粮的小推车,都是装着黄澄澄的麦子,排成一条条长龙向各地粮库进发啊…
并且公正的说,山西在杨山芦的坐镇下,不仅免了原来应有的三饷加派,就算是下面的官吏,也
变不出什么花样来。
(此时吏治腐败,这也是老百姓苦难的原因之一,例如朝廷明明是定的一斗麦子的税收,下面的贪官污吏就敢把它变成五斗!至于其他什么拍脑袋想出来的名目,什么牛饷、鸭饷、禾虫饷(也就是田里的麦苗生了虫子都要交饷),那就更不用说了。
不过现在嘛,有杨山芦坐镇,有他之前派下去的1000名少年吏员具体执行,什么歪门邪道,想都不要想!
所以这样一来,朝廷的税赋其实不重,大概只占了总收成的百分之五,这么轻的赋税,百姓们是完全可以承受的。
所以看着一车又一车的税粮,运入了山西各地的粮库,甚至还有大量多余,都能反哺京城之后,杨山芦的心里那是非常高兴啊…这对于解决目前大明的饥荒,都能起到多大作用啊…包括对于即将到来的松山大战,这些又可以作为军粮,这样的利好…
甚至杨山芦还知道,这样的改变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山西问题解决了,进而也就代表着,松山之战已经胜了一半!而如果代表着国运的松山之战都能胜利,那是不是也就预示着,之后满清入关,把汉人
当牛当马的历史,就会被改写,包括之后中华民族所承受的重重屈辱历史,,也将被改写呢?
对此杨山芦表示深信不疑,并且他也愿意为此而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