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什么“没福气做女学生,装装样子,过过瘾”之类的
当然,没福气做学生装装样子之类的话肯定不是发自内心的,只不过是电影里用来说服自己的一个理由
但是和真实历史上差不多的,就是秦淮姑娘替学生去献唱真的就是因为她们的出身,她们是窑姐
只不过电影里她们是自己决定去的,历史上是被无可奈何的魏特琳还有其他良家逼着去的,她们只是认命了
事实上,在那个年代,换了其他人处在魏特琳她们的那个位置,恐怕也会是做出这样的决定
但电影毕竟是拍给现在的观众看的
不处在那个年代,那种绝望的境况下,没人能真的设身处地的认可魏特琳她们的绝望的,无可奈何下的决定
观众只会觉得凭什么,凭什么窑姐就要替学生,难道就因为她们是卖的,她们不是处的,她们不干净,而学生是处的,是干净的吗?
窑姐难道就没有人权了吗?
是的,那时候的窑姐就是没有人权的
她们沦落风尘并不是自己心甘情愿的,而是被卖到窑子里边的
一件货物哪有人权
其他的人都在敌视她们,蔑视,打心底瞧不起她们,哪里在意她们的看法
在不得不牺牲的情况下,不牺牲她们牺牲谁
甚至,很多人会认为她们那不叫牺牲,那就是她们的命运
但现在的观众肯定是没办法接受这样的观念的
就像斯皮尔伯格在听了乔峰讲的关于魏特琳日记里边,她们鼓励,甚至是逼着那些藏在安全区里的妓女,把她们送给曰本人的时候厌恶的说那是在犯罪一样
不管出于什么理由,让人替别人去遭罪,去死在我们看来那都是不对的,那就是在犯罪
即使在电影里表现出来的是秦淮姑娘自愿替学生去,那也不对
就因为出身不好,是妓女,所以要替别人死,而且还心甘情愿的去死,这表达的观点就不对,三观就不正的
强行以身份的不同,以一种妓女就是一种原罪,只有他们牺牲了才能洗白自己,才能赎罪来升华主题,观众看了就会觉得膈应,就算说不出来为什么,可是心中就是有一种想法,这个理由站不住脚
所以,乔峰改了,安排了圣玛丽教堂里还有一些别的妇孺难民
一来是要营造那种城破后满目疮痍,流民遍地的悲怆感
不能说像原版一样,一开始竟然像一个能喝酒,嬉笑打闹的世外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