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上)
明朝现在可谓头顶生疮脚底流脓————烂透了,贪腐之风席卷已然渗透到这个老迈的帝国的方方面面,蚕食着帝国的根基,这个帝国所剩下的最后一点执行能力都被用来搜刮民脂民膏了。但鸡窝有时也会飞出凤凰来,在这个由上到下都散发着一股浓浓的暮气和腐臭的官僚体系中,还是有一些愿意为老百姓,为这个国家干一点实事的人,比如说卢象升,又比如说方逸之。
方逸之是穷苦人家出身,小时候家里饿死过三个人,他知道老百姓有多苦。同样是文官出身,他没有卢象升那样勇武,定兴之战的时候鼓足勇气上过两回城墙,战后都做了大半个月噩梦。他知道自己不是当儒将的料,不求名垂青史,能让老百姓吃上一碗饱饭,少被骂几句“狗官”他就满足了。他的偶像是潘季驯,老潘是堪与李冰比肩的大水利家,四度治河,把黄河治理得服服贴贴,让黄河中下游无数百姓免受黄河泛滥之苦,很多治水经验在数百年之后还在沿用,造福子孙万代————比如说清末就有位
西方水利专家在为清廷治理黄河出谋划策的时候就洋洋得意的提出一揽子方案:采用双重堤制,沿河堤筑减速水堤,引黄河泥沙淤高堤防…清朝官员为之叹服:“很好,很强大,很高端大气上档次啊,不过…貌似这是我们祖先三百年前提出并且付诸实施的理论和技术啊!”作为一个文官,能做到老潘这个地步,也就没有遗憾了。他自问没有老潘那么厉害的治水技术,只好在发展农耕方面下苦功————能让老百姓粮满仓、食有肉,也是一件了不起的功绩嘛!
然而理想很丰富,现实却是骨瘦如柴。当他将理想付诸实施之后才知道阻力有多大:他的政令根本就没有办法贯彻下去,甚至连南阳城都出不了,总有那么多人阳奉阴违,有意无意的拖他的后腿!更加要命的是,他好不容易组织老百姓开垦出一些荒地,没多久地方缙绅就拿着地契上衙门闹了,老百姓跟缙绅打官司,赢的永远是缙绅,他们总有那么多强有力的证据和证人能够证明被开垦出来的地是他们的!一次次深受打击之后,方逸之都有点沮丧了,看到杨梦龙屯田搞得这么好,便一心要将他拉到南阳去
帮自己的忙,可这小子说不干就不干,气得他吹胡子瞪眼!
“你信不信本官参你一本?”在眼神的比拼中占不到上风,方逸之开始威胁了。
杨梦龙说:“参我十本都没用!”他咕哝:“除非由官府牵头,由富商投资,组织老百姓办大农场,否则不管开垦多少土地,都只能往那帮贪得无厌的王八蛋嘴里送食!”
方逸之一怔:“组织老百姓办大农场?”
杨梦龙说:“对啊,你没发现我现在搞的就是大农场吗?前前后后开垦出来的三四十万亩土地,没有一亩是私人的,全是舞阳卫的,舞阳卫的军户的佃农不必去操心种子、耕牛、农具、肥料,他们甚至不用操心纳税,只要把庄稼伺候好了,他们就能得到足够他们一家人过上温饱生活的报酬!那些缙绅不仅不敢向我们开垦出来的土地伸爪
子,还得老老实实的把以前侵占的军田给我吐出来,为什么?因为我们不是零零散散的军户,而是一个整体,动了我们的军田就是在跟整个舞阳卫作对,就是在跟投入了十几万两白银的程骥公子作对,这里头的厉害,容不得他们不三思。”他两手一摊,有些无奈的说:“现在的问题就是老百姓太弱,就连你这个知府大人也太弱了,根本就斗不过这些地头蛇,组织老百姓垦荒,开垦出多少就被占多少,就算把官司打到皇帝那里,输的也是你,因为那帮王八蛋在朝廷里有大把靠山!只有想办法多拉一些同样在朝廷里有人的富商入伙,让他们去辗扁那些贪得无厌的王八蛋,才保得住开垦出来的田地,否则就是扯淡!”
方逸之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