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先达到中亚目的,而仅以符拉迪沃斯托克之悬军则不易实行。于我国,现今乃最有利时机,必先占领之。”
策案分析认为,清朝河海防御之力,其炮台数量虽然众多,配置之炮数量也不少,“但其位置、构造之法,并不得宜。除一二之外,皆如无有,甚至反而有益于敌者”。策案还举例具体分析了旅顺口、辽河口、山海关、北塘、大沽等地炮台情况,认为“除北部一二处之外,皆不过是构筑费时、费力、费钱之无用之物”,根本原因在于军事指导思想错误:“只图退守之策,其结果丝毫不值得惊讶。”
策案进而提出的作战计划,是“以我海军击败彼之海军、攻陷北京、擒拿清帝”。为此,“应派遣之远征军总数,当为八个师团(六个常备师团、二个后备师团)”,并对部署和任务作了详细安排。
策案认为,清国北方能用于作战的军队不足四十万人,虽然是八个师团约八万人的五倍,但根据其部署计划,“不足为惧”。
在善后处理方案中则提出了分裂中国的计划,要将“清国分割为数个小邦”。如果西方列强干涉,则“切
实审视地形,于我无害之地,可付之不闻不问。最终彼得寸土、我占寸地,彼占一小部、我占大部可也”。
作为日本军方草拟编制征讨清国和朝鲜半岛的大作战计划的具体负责人,小川又次是日军磨刀备战的积极倡导者,不仅身体力行打造完备可行的战争计划,而且其个人的军事战略天赋也得到了时人的肯定,被誉为当代的上杉谦信,在日军参谋本部极有名声!
然而,小川又次主持编制的《征讨清国策》存在一个致命的疏忽---对于义勇军的估计流于形式而并没有象他在清国北方那样深入地考察实际情况---当然,鉴于义勇军防范严密和高度的警惕性,小川又次也很难得到真实的情报消息。他只能根据日本间谍们对义勇军的道听途说和公开信息中得到的有限推论来判断义勇军的“实际情况”!
尽管如此,但日本人却已经从推断中得出一个他们不得不承认的结果,那就是在大清国南方的义勇军显然有超出北方淮军的战斗力,甚至其战斗力也胜过了已经苦练了数十年的日本军队---这从法国人在越南北部战场上的失败似乎就能得到证明!
当然,大多数日本军人及其领导者诸如山县有朋、大山岩、桦山资纪之流并不承认这一点。在他们看来,义勇军的战力顶多也就和日军在伯仲之间---只有和义勇军打过交道并且吃了亏的西乡丛道等人私下里还是承认义勇军的战斗力恐怕是比日军要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