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家事,辽民事

大明宗室 孤君道 2044 字 10个月前

迁移辽民五千户,这个负担比朱弘昭那六百新军的负担还要大。但不同的是,东路军事防御力量过剩,六百新军若不是关系到朱弘昭前途,朱以溯绝不会培养。而这五千户辽民,则能补充东路紧缺的民力,而养农,要比养兵轻松。

只要让这些辽民吃饱肚子,撑上一年,再过一年辽民就能自给自足,并产出经济效益。面对儿子的要求,朱以溯微微衡量后,就答应了。

见他面有忧虑,朱弘昭还以为是在为三千户辽民生计发愁,就说:“父亲不必为难,辽民所缺粮食孩儿能在年前筹来万石左右。”

朱以溯知道儿子私卖兵器于塞外鞑靼,这也是银子给逼得。强挤出一丝笑容道:“不是迁移辽民而烦心,而是你兄长一家两口子闹别扭。你那嫂子今日哭上门来,哭的为父头疼。”

“兄长与嫂嫂平日里和睦,怎会突然闹起来?”

朱以溯揉揉太阳穴,微微发愣片刻,神情有些失落才说道:“今年歉收,代州府爵禄发放拖了一月,你伯父一家生计难以维持,遣人先向三郎求救。三郎这孩子孝顺,

瞒着你嫂嫂送了一百两纹银回去。”

“可三郎不知道的是,你那伯父也在为父这里求粮,为父让人送去了一百石米粮。估计是他赌瘾又犯了,或者以为咱家锦衣玉食,顿顿山珍海味。拿了这两笔钱粮又诈言三郎生母病重,三郎拿着你嫂嫂嫁妆又送回去一些。结果你嫂嫂察觉,闹到了为父这里。”

朱弘昭不解,朱弘林在永加堡负责开垦百顷田地,积蓄不多,难道还不能满足大伯一家所需?

见儿子一脸疑惑,朱以溯苦涩一笑:“三郎心机单纯,又遣人拿了三百两银子回去。你嫂嫂嫁妆也就那么点,他一股脑拿光,你嫂子如何能愿意?”

朱弘林是嗣子,照顾生父一家朱以溯不觉得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朱弘林竟然瞒着他,好像担心他不愿意似的,这份举动让他伤心。

而他兄长的举动更是让他寒心,三番两次来打秋风,还欺骗朱弘林年幼无知,心思单纯。

在东路本就因为公事忙碌而操劳,身心俱疲,现在又被自己兄长算计,这让朱以溯如何能好受?

朱弘昭没想那么远,只觉得自己哥哥拿嫂子的嫁妆这个举动不妥当,也觉得伯父一家留在代州也不是个事,就说:“要不差人将大伯一家接到永加堡,给大伯找个差事

做着。嫂嫂那里也要安慰一下,兄长这事干的不地道。”

“难,你伯父好逸恶劳,生性疏懒。让他做事,拿着鞭子都使唤不动。不过二郎这话也对,这一家子接来比较好。你那四个堂兄弟让他教下去,不晓得会变成啥样子。迁到东路,为父也好管教一二,免得误入歧途像他们父亲那样,一事无成枉费米粮。”

朱以溯说着长叹一口气,有一个不成器的兄长,真的是一件麻烦事。要去管教,又没有名分。又不能看着活活饿死,只能在下一辈身上想办法。

大伯再不成器,朱弘昭也没资格议论。便说道:“父亲,嫂嫂那里如何了?”

“还能如何?一气回了娘家,她爹怎么劝都劝不住。这回咱朱家的脸,全让三郎丢尽了。盗取妇人嫁妆救济生父一家,他名声毁了,就连为父也被牵连,好像为父苛责三郎,不顾兄长一家死活似的。”

家和万事兴,这种家里事情闹出去也不好听,朱弘昭只能硬着头皮说:“嫂嫂那里一会儿孩儿去看看,拖下去闹的人尽皆知,那可就不好收拾了。”

“也好,我已差赵期去永加堡,明日就能把三郎绑回来。这事做的丢脸,必须给他长点记性。二郎,这两日你练兵效果如何?”

微微替朱弘林祈祷一阵,朱弘昭略有遗憾道:“少年们性子好动,队列训练进展缓慢。不过都是能吃苦的良家子,没有敢闹事的。只是识字就有些难了,有些少年笨拙难以雕琢,二十日下来,只能写个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