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他面带讥讽,何冲不以为意,轻扫菅典标一眼,插好刀,走了。
月末,锦衣卫千户李墨轩带精干人选陪刑部右侍郎乔允升来大同镇,乔允升是公认的能官干吏。万历二十年进士,初为太谷知县,以治民手段、道德操守高洁为由征授御史。当上了御史这种清流官,官运自然亨通,历经主政宣、大、山西、京畿,皆是好评。后调刑部为左侍郎,这次提小半级为刑部右侍郎。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镇虏伯不幸,国朝社稷之失也。追封镇虏伯父子前功,朕怜其子年幼,又爱其勇略。进爵乐安侯,另设家庙祭祀,以乐安县税赋为俸。望尔勤勉持孝,多思多想。孝期满,再行重用,为国事分忧。”
乔允升将圣旨递交朱弘昭,心中感叹,朱以溯这一死,死的比所立军功还要重,直接给儿子换了一个侯爵。
这传旨的路上,大同镇的信息不断送往京城,乔允升自然看得出来朱以溯之死牵扯到边镇军将派系之间的斗争。只是朱以溯太天真,着了道。
而朱以溯的儿子小小年纪更是狠辣,怪不得能率领八千骑直捣河套大胜归来。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就抄了麻家老巢。如果有证据,天子之怒足以让麻家血流成河。
不过现在要安抚大同镇内的将士,有嫌疑的麻家已经被报复,受害者朱弘昭也动了手,只能私了,不能再追究下去。麻家牵扯到边镇安稳,朱弘昭又有其
父留下的精兵悍将,都不好追究。
乔允升不得不感叹多事之秋武人权重,延绥镇那边也出结果了,巡抚张之厚与总兵官杜文焕失职,还妄图隐瞒军情。文官张之厚去除官籍永不续用,武官杜文焕降职,许其率延绥镇五千兵马赴川平叛,再观后效。
再看看小小年纪的朱弘昭,整个人面容清瘦,秀眉细目,看着轻柔未曾想却是个心狠手辣的主。不过还好这孩子至孝,自古忠孝一体,孝顺的人再恶也恶的有限,可以大用。乔允升暗自做着估量,然后介绍李墨轩给朱弘昭认识。
现在已经知道了朱以溯被毒杀的原由,但面子工程还要昨晚。必须推出几个有分量的替罪羊给天下宗室、臣民舆论一个交代。
朱弘昭话不多,接完圣旨安顿好乔允升后就把刚换上的蟒袍脱了,重新白袍罩甲,回灵堂守孝。
而刘时敏留下来招待乔允升,解释道:“二郎这孩子自从镇虏伯被贼人谋害后,就沉默寡言。还请二
位钦差体谅,孩子岁数小,不晓得朝廷规矩,并非有意怠慢。”
“不敢当,天子对镇虏伯被害一事极为愤慨,我等也是心有戚戚。侯爷至孝纯良,我等羡慕镇虏伯教子有方,怎么生出责难之心?刘公多虑了。”
一个成熟的政治制度通常都是老人执政,年轻人办事。乔允升与刘时敏攀谈几句京城最近两年的变化,点到为止并不深谈,最后说:“边镇寒苦,天子特以山东乐安县为侯爷食邑,希望刘公能了解其中深意。”
从山西最北调到山东腹心之地,很明显要朱弘昭静养,当然了,兵权也要交出去。朱以溯被害后,东路兵将的举动也让朝廷不安。
以往这种事情,通常都会推举一名老将出来担当。但东路诸将没这么做,反倒上下一心围在朱弘昭身边。这让不少老成持国的大臣不满,认为朱以溯父子善于收买军心,不可不防。
天子要给朱弘昭爵位,大臣们建议给朱弘昭一个
郡王爵位。但被天子否决,升伯爵为侯爵,作为升爵的妥协,东路精兵必须交出来,交给朝廷信任的将军。这人不是别人,正是赵率教。
这些消息魏忠贤都会传给刘时敏,刘时敏又会告诉朱弘昭。朱弘昭庆幸不已,还好天启皇帝看重他。若真给了郡王爵位,他这辈子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