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君子之约

大明宗室 孤君道 1813 字 10个月前

叶向高听了微微颔首,脸色却是黑的。感觉齐王拐弯抹角在骂他是权臣,还骂东林党一手遮天。

抽出白绢,叶向高微微错愕,竟然是王化贞的血书,他双手微颤,一字字读着。

朱弘昭继续说:“长平之战,赵军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首罪不在赵括,而在军粮不足。廉颇统军时,以守为主,秦军远征,意在消耗秦军锐气与粮草。秦赵两国倾国一战,僵持半年,都到了油尽灯枯,后继乏力的地步。因无粮,赵王沉不住气以主张速胜、主攻的赵括为将。”

“白起也因粮草不继,数次与赵括交战,故意战败以骄赵括,赵括率军猛追,落入秦军伏击。赵括粮尽,其领锐卒数次冲击秦军营垒,死于秦军箭阵之下。主将已死,

又无粮草,赵军以秦赵赢姓兄弟之国为故,投降后却遭到秦军坑杀。因为秦军养不起,此战之后秦国又休养多少年?”

朱弘昭说着一叹,道:“赵括良材美玉,以主战而得赵王重用。与马谡一般,都急于立功,被疆场宿将算计,以至于兵败身死。他们缺少的只是历练,与王化贞没什么区别。本王觉得,应该给他一个机会,莫让他戴着马谡、赵括这样的名声留名青史,为后人嘲弄。”

叶向高收起血书,摇摇头,语气沉重:“殿下精通史学,见人所不能见,这才有如此辉煌战绩,合乎情理。老夫那弟子,岂能与赵括、马谡并论?只是老夫看错人,误将朽木看作栋梁,害的朝廷损兵折将,葬送辽东千里疆土。失土军败,他就该承担责任,岂能因有才干而荒废国法?”

“他好医学,尚有医书还需编纂。老夫不忍他成名一时,却不留一物于后世。这才力保其性命,让他能完成夙愿。”

谈论的焦点是王化贞,实际代表着东林党愿不愿意接受朱弘昭的意见。接受,王化贞活命,军机处设立;不接受,王化贞成为牺牲品,军机处设立一事必将拖延。

眨眨眼睛,朱弘昭右手握着大扇,指着自己心口说:

“老大人何必重蹈诸葛孔明旧事?挥泪斩马谡,固然获名无数,却使得蜀汉后继无人。”

叶向高忍不住手缩进袖子,抚着血书,沉着脸,痛苦道:“区区一马谡,如何能代表蜀汉良材栋梁?”

“本王就向老大人说说心里话,人心都是肉长的,诸葛孔明连心腹马谡都杀,其他良材美玉如何敢投效诸葛氏?不投效诸葛氏,如何能为蜀汉朝廷效力?到最后,蒋琬仁厚大权旁落,费祎遭人刺杀,只有降将姜维大权独掌。无诸葛之才,却行诸葛之事,使得蜀汉国力告罄,民皆菜色。如此,蜀汉不亡才是离奇事。”

作为精神领袖李三才死亡后,此时东林领袖的叶向高,屡经浮沉,自然不会傻乎乎的相信东林党上上下下宣传的口号。

他若真的因为拒绝军机处设立,使得弟子王化贞死亡,东林党内骨干必然寒心。除了海瑞,哪个做官的能达到无私无我的境界?

朱弘昭握着大扇依旧点着自己心口:“趋利避害乃是人之本性,东林上下追求道德,以高洁立世。其中具体什么情况,老大人也清楚。本王治军拿手,皇兄性格仁厚都缺乏治国治政才干。相对于各党,以道德自律的东林人,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本王可以承诺,绝不会打压王化贞,让他能在军机处尽展才华,洗清污点。本王所求,只是扫除建鞑虏边患,也好安心就藩尽享太平乐世。老大人,军机处要在以知兵文官督掌军事,逢战不败,才是朝廷稳固之根本。只有军事强大,我大明方是堂堂中国,才能威震四方夷狄。请老大人明察,莫以一时得失而错失良机。”

叶向高打量着朱弘昭,感觉嗓音有些哑,微微垂首问:“齐王殿下所言当真?”

与叶向高对视,朱弘昭展露微笑:“朝中百官,本王厌恨九成九,恨不得行太祖严法,一举扫清。只是治国不是治军,不是靠杀人就能解决问题的。本王对贼寇叛军都讲信义,与百官只是相互看不顺眼而已。所以本王所言,老大人不需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