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骨头

大明宗室 孤君道 1895 字 10个月前

女官甄可心趋步入殿,躬身:“大王?”

“准备车架,孤要送史阁老最后一程。”

宫里的事情就是那样,朱弘昭在琼华宫准备车架要出宫送致仕离京,带病回家乡死也要死在家乡的史继偕。自然不会有人会阻拦他,只是在他出宫前,他的动向会传到天启那里。

史继偕病的不轻,今日朝议时朝廷已经接受了他的辞呈,明日他将会动身回乡。

傍晚的史宅透着暮气,与以往车水马龙不同,现在的史继偕只是一个将死之人,连以后复起的机会都没有。他一生为官只站队,不说话,更没什么知交好友前来慰问。京中雇佣的奴仆也在三三两两收拾好行囊后,拿着解约书契对着史宅大门拜了一拜,纷纷散去。

生活还要继续,尤其是京里的百姓。特别是他们这些没有过硬手艺只有伺候人本事的佣人,必须抓紧时间去牙行找新的主家混饭吃。

京中,除了皇帝出行外,就数齐王的排场最大,前有百余名禁军开道,又有二百持戟,二百司戈宿卫随行。

一路从皇城西安门而出,浩浩荡荡直赴阜成门南侧的金城坊,史继偕就住在城墙边上,这里的宅子远离皇城行政核心,自然算不上什么紧俏地段。

史继偕披着薄棉袄子,几天没见整个人瘦了一圈

,脸上更浮现一圈圈的斑点,浑身散着浓郁汤药气味,以及淡淡死气。

他躺在床上,两个儿子带着一帮孙子在内堂跪拜着,朱弘昭坐在床边,对着史继偕,略带伤怀道:“孤与老大人共事月余,多蒙老大人持重,拾遗补缺,这才使得军机处运转安稳,未出疏漏。今老大人致仕归乡,孤本该向老大人道喜,只是这朝中少了老大人,又将闹腾起来,想着孤心里就如刀扎。”

“千岁说笑了,老朽那本事朝野共知,哪有千岁说的那般紧要。”史继偕声音虚弱,脸上散着红晕:“老朽为官三十载,举步维艰,处处小心谨慎,却也庸庸碌碌不值得一提。老朽自豪之处,乃是与千岁共职军机处。千岁心胸广阔,不计较诸人短处,合众人之长用于国事,国朝之幸也。”

他知道,齐王来这里不仅仅是送别那么简单,更多的是要听取他这个不倒翁的经验。

“只是老朽病的不是时候,朝中没了老朽无关紧要,却少不得千岁坐镇。”

“从万历十二年入京为官以来,朝中变迁令老朽茫然无所适从。随波漂流,和光同尘至今,当初种种豪言壮志已烟消云散,老朽只记住了自己的姓名,没使自己姓东林,或姓浙楚齐。纵是面见神宗皇帝,老朽无愧于心,只是国朝因党争而败坏,此非老朽这等凡人所能阻止,故而老朽回忆往昔,亦无愧于心。”

史继偕的枯手因情绪激亢而用力,朱弘昭缓缓点头,他能感受到史继偕内心的激动,说道:“历朝历代,从未有党争如我大明这般酷烈。老大人问心无愧,本王面对祖宗江山,手提三尺青峰,更不能有愧。如今武英殿大学士空缺,不知老大人有无合适人选?”

“太仆卿毕自严、郧阳巡抚蔡复一、户部尚书李长庚、佥都御史钟羽正、巡抚赣南的梅之焕。此五人皆栋梁之材,或允文允武,或胆量过人,此皆能做大事的干才。若千岁有意,不妨调研此五人屡历…咳咳…”

紧紧抓着朱弘昭的手,史继偕压低声音瞪圆眼睛

道:“此中两人参与党争,只为自保而已,望殿下明察秋毫,莫使天下英才埋没于朝野纷争之中。”

“孤晓得了,老大人安心养病,说不得他日生龙活虎,还能再返朝堂,挥斥方遒。”

史继偕苦笑摇头道:“承千岁吉言,老朽也盼望着与千岁共事。有些遗憾,未能亲眼看着建奴败亡。”

养病?若养病还有希望,现在怎可能只有齐王一个人来看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