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背后黑手是谁?

大明宗室 孤君道 2011 字 10个月前

否则这一连串的兵变,足以让他将朝廷完成一次清洗。

军机处行人丞徐卿伯将一叠军机大臣处置的阁文呈送,朱弘昭一边审阅并批注自己的意见,一边听着徐卿伯的调山东赴辽军入京计划。

提笔蘸墨,朱弘昭摇头道:“按计划,九月初二辽镇出兵,赴辽军跟进。宣大飞鸽传信,已然出征。此时,赴辽军哪怕一卫也轻易调遣不得。”

“千岁,此时锦衣卫、蓟镇不稳,急需边兵镇压。容臣说句大逆之言,若千岁在,明年尚能再征建奴,若千岁不幸,万岁又大行驭龙归天。如今皇室,谁能收拾这烂摊子?”

朱弘昭略微沉默,继续提笔批示,写完后揉着手腕:“边军入京不利于朝廷威望,此时若边兵入京,正好会如了一些人的愿。只要这皇城安稳如山,孤便在,孤在,他们翻不了天。”

皇权更替若有边军插手,借他们的威慑朱弘昭完成大清洗,也难以让天下人心服。现在不需要心服,要的是让这些人口服,让他们没有挑刺的地方。

边军插手皇权更替,自古就是大忌。朱弘昭不愿意开

这个头,他即将到手的皇位是天启还给他的,不是他武力抢夺来的。这一点不容置疑,一旦边军入京,就会使这一点站不住脚。

混淆黑白,正是那些掌握舆论的家伙的拿手好戏。所以形势再危险,朱弘昭也不能调边军入京。

“千岁!大军在手何惧文贼?千岁三思啊!”

看一眼急切的徐卿伯,朱弘昭沉吟片刻,一叹:“孤想要的是一个完整繁华的天下,而不是大军过后一片荒芜的天下。三五年便能休养生息,可孤等不起三五年。这个险,必须冒!”

有一点他记得很清楚,崇祯皇帝登基的时候,陕地接连大旱就没消停过!他必须保证各地的平稳,积蓄实力应对天灾,以及天灾引发的人祸。

青州卫属于不是边军的边军,朱弘昭可以调青州卫入京。但为了防止信王与那些人串通前往南京,青州卫这才没有来近在咫尺的北京,而是去了南京。

可能也是因为青州卫的调离,才使得田尔耕失去顾忌,接受了更大的诱饵。朱弘昭想不明白,田尔耕作为锦衣卫头头,这个职业已经限定了他的未来,那些人还能给他什么!

或许,田尔耕勋戚出身决定了他的政治立场?

还是有别的什么东西让他改变立场,昏迷的天启?

徐卿伯还要再劝,见朱弘昭将批注好的阁文推给他,只是一叹,抱着阁文去发呆的叶向高那里走过场。

这时候史继偕端着茶碗走过来,行礼入座道:“千岁,是时候该和他们谈一下了。再拖下去,说不得会玉石俱碎,谁都落不得好啊。”

“史公,是他们做贼心虚,岂有孤低头的道理?孤就不信,谁能两日内攻破这铁打的皇城!”

边军不能入京,但山东赴辽军布防在山海关一线,一日间就能回京。这是朱弘昭最大的底气,只要皇城不破,哪怕是琼华宫不破,熬到赴辽军抵京,那一切都就好玩了。

宫里又选出三千健壮宦官在西苑内操场训练,只要他们能学会火铳填装,那就是守卫皇城的好兵。皇城东部的内承运库,有足够的火铳供他们使用!

储存的这批火铳比赴辽军换装的还要精良,是天启给他的净军准备的,这批净军就是天启即将掌握的力量。可惜,一场谁都没想到刺杀,这些东西都落到了朱弘昭手里。

就连宫女也开始动员,学习救治包扎技术。京师内一批批的粮草运入皇城,朱弘昭恨不得将王恭厂内的火药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