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中宗恭皇帝

大明宗室 孤君道 1937 字 10个月前

他是个孤高的人,是个要脸面的人,能为此付出生命的人。

老魏搬来板凳,与一众直殿监的太监躬身离去,守在寝殿入口。

“自昨日大雨以来,朕越感不适。御医们尽挑好话给朕说,朕自个儿的事情朕心里难道还不知道?事已至此,有些东西也该传给你。”

“臣弟洗耳恭听。”

“武祖皇帝壮年而崩,世系转至兴王一系,也因一些动乱兵戈,使得一些传承断了脉络。等辽东战事平息,你去代州故宅搜寻一番,说不得能得到了那些失传的机密。另世祖时,世祖皇帝通读《永乐大典》

,以宫女二百余人誊抄一部代替原版,原版现保存于永陵。”

朱弘昭入宫后几次请求天启要看看《永乐大典》的隐藏几部,被天启很果断的拒绝,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似乎这部《永乐大典》后几部只能由皇帝观研。

《永乐大典》可以算是一部明国的百科全书,朱弘昭至今连供翰林借阅的公众版十分之一都没看完。

“世祖曾言,说是天下没有万世一系,千古永存之江山,而我大明只有两样能冠绝历朝历代。其一是太祖高皇帝北驱蒙元,复我华夏衣冠礼仪;其二则是这部《永乐大典》。前者不容质疑,而后者却会随朝代兴替而毁灭,甚至代我大明者会大肆搜刮《大典》,以期毁灭这部成祖时期朝野大儒汇聚呕心沥血编纂的旷世奇书。”

“是故,才有所谓的壬寅宫变,宫变之女子皆是参与誊抄之人,为保住《大典》机密,书成后这些宫变女子都遭到灭口,并陪葬永陵。若日后宫中失火,

两部誊抄《大典》烧毁,世祖许后人启陵取书,但有两个要求,厚葬当年的宫女并立碑;其二,取书之人要誊抄两部预防万一。”

现在北京城中的《永乐大典》有两部,一部是嘉靖皇帝光明正大让人誊抄的,放在文渊阁由翰林们学习。另一部是秘密誊抄的,存在宫中作为前一部的补充。

至于原版《永乐大典》,已经在宫里失踪了,说是被大火烧了,却在嘉靖皇帝的永陵之中。嘉靖皇帝非常喜欢《永乐大典》,可以说是手不释卷,甚至将朱棣由太宗文皇帝追谥改为成祖文皇帝,这也和‘大礼议’有一些关系。

万历皇帝是神宗,此时却被称呼为神祖,世宗嘉靖与武宗正德皇帝也被称作祖,是因为他们跟随朱元璋的灵位一起立在太庙。

只要灵位还摆在太庙正殿,那就是祖。

历代王朝,在宗法制度上皆依据周礼,《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

《礼器》:“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

这个意思是说,太庙正殿中只能供奉七个皇帝,除了开国之君(一般是太祖)外,其他皇帝的牌位都是“亲尽则祧”。

“亲尽”就是说,超出了与现任皇帝的亲缘关系。“父为昭,子为穆”,如果死去的皇帝,出了这三昭三穆的关系了,就要被“祧”。

所谓的“祧”就是把牌位从正殿中挪出来,放到太庙后面的偏殿“祧庙”中单独供奉。而开国太祖则“万世不祧”,不管关系多远,都稳居太庙正中。

明朝的制度稍微有些变化,一般是供奉九位皇帝,除了朱元璋,多出来的就要去祧庙。

嘉靖是正德朱厚照的堂弟,因为朱厚照没有儿子才继承皇位,他的爹兴献王并没有当过皇帝,因此也不可能入太庙。为了认爹,嘉靖还和大臣们结结实实的闹过一场,死了不少人,杨慎这些人都是因为这个倒霉了,史称“大议礼之争”,不详细说了。

就说嘉靖封自己的爹成了皇帝还不够,还想把他也弄进太庙去。但是那时候,太庙中的九个名额已经满了,要是再塞进去他爹,就得祧一个出来。论亲缘关系,朱元璋之下当然是朱棣和嘉靖最远,所以如果要祧的话,无疑该把朱棣祧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