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舆论战

大明宗室 孤君道 1771 字 10个月前

他想做的就是把关,并不想过多参与治政,这事劳心劳力交给专业的人比较好,他还想像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那样多活几十年。

今日的朝议盐政是他定下的,罢天启四年的辽饷也是他定下的,这两样都是大动作,前者远比一条鞭法来的给力,能彻底解决朝廷枯竭的税源;后者能让天下百姓松口气,能收获民心。

同样,这两项都是在要士绅官吏阶层的命根子。可他们谁能阻止?

盐税本就是朝廷的,被他们截流、贪污严重;辽饷只是一个给他们明目张胆多收税的名头而已,朝廷加派辽饷是顶着压力加的,现在取消官员们只能摆着笑脸为治下百姓庆幸。

最恶心的就是辽饷,加派辽饷反对最严重的就是官员,可吃辽饷他们吃的比谁都勤快。现在如他们的愿,取消辽饷加派,估计他们会很纠结。

“来人,传詹事府左清纪郎阎应元。”

左清纪郎是从八品,却不常设。看官职名称就知道干的是什么差事,詹事府是负责储君事务的衙门,储君的教育必须严抓,詹事府的每一个人都会影响到储君的成长。

所以自朱元璋设立詹事府以来,多以勋戚、品行端正持重的重臣充任,詹事府的官员,可以说是预备役的内阁班子。但到了后来,就成了翰林官转升的台阶,借詹事府镀金,然后历练几年直接下派地方成为一地督抚。

此时的詹事府已经空了,朝中大清洗受到牵连最小的是翰林官,他们是预备役官员,并没有实际执政经历,干的主要差事就是学习、讲授自己的学习经验、并修撰史书,实际工作与教授类似,是清闲的差事。

朝中各部门一层层的洗下去,出现的空缺多半拿翰林官充任,詹事府里待命的翰林官也不例外,绝多数已经下派地方去了。

阎应元很忙,他之前只是一个普通的双鹤书院学子,资质天赋勉强中上等,并不出众。突然间进了詹事府,他的压力非常大,为了拉齐与里面官员的水准,这位已经扑

到书海里去了。

偏殿内,朱弘昭为阎应元倒茶,两人盘坐在床榻上,中间摆了个小桌。

看着阎应元的黑眼圈,朱弘昭抓一把葡萄干吃几粒,笑道:“詹事府内,论才学修养,你连看门的门吏都比不上。詹事府里,除了才学外,品行、道德、志向都是重要的。你何必拿自己的短板,去对比他们的长处呢?”

阎应元恭恭敬敬放下小茶盅,无可奈何点头,揉揉眉心道:“千岁爷有何吩咐?”

“武祖时期能有阳明圣人,孤准备让你做阳明第二,开历史之先河,名垂万古。”

“千岁爷说笑了…臣…臣何德何能?”

朱弘昭见他神色惶恐,从小木桌上拿起一份九月上旬,即将抄送天下的邸报递给阎应元,神色郑重:“不试试,怎么就说自己不行?听说江南那边已有类似邸报的手抄,汇聚各类信息流行于士绅豪商之间。孤准备更进一步,让邸报平民化,除了重要军情外,余者皆可由民间刊行的…孤将其称为报纸,都能由报纸刊行。”

“想想,若由你刊行报纸,你刊行的报纸发往天下各省,上面记载着各种信息,文人的诗章游记、商民的广告、各地发生的新鲜趣闻…甚至是揭发某些庸官、贪官乃至

是巡抚、内阁一级的烂账…这还不算,报纸将会使各类信息流通天下,无数的信息能让封闭的地方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一个世界,更能开启民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