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熊卫指挥使高杰本就是天下传扬的牛人,这家伙竟然夸刘高旭有关张之勇猛,更是毫无底线的赞扬郭谅有卫霍之才。
宣大前军三将,很有代表性。
王朴代表了将门子弟,世代为国披坚执锐镇守边塞,宗族兄弟齐上阵;刘高旭代表了普通的边军,像刘高旭,一家子男丁基本上在辽东大败时死绝了。因为边民,想吃饱肚子养活家人只能去当兵。
郭谅则代表了那些投军的民户子弟,而郭谅勉强也能算士林子弟,祖上是魏国名将郭淮,所以他更有宣传意义,可以鼓动更多的有志青年投笔从戎。
杨肇基也拿到了报刊,沂州杨家也有盐引,作为带兵的,此时朝中武将之首,他深深的知道,盐引废了就废了,人别牵扯进去就好。
他只关心军事版块,看到前军三将的版面,他沉默了,十分的懊悔。
若他当初的态度再坚决一些,宣大前军的主将会是他的三儿子杨御藩,绝不可能是王威的儿子王朴。
此时此刻,高杰看着印刷的报纸,看着上面自己的名字,嘿嘿傻笑,他总算是把自己的名字给留了上去。
“父亲大人,孩儿要投军!”
从双鹤书院转到首善书院的黄宗羲对着自己父亲御史黄尊素壮着胆子,握着拳头,神情坚定又有些畏惧。
他与朱弘昭同岁,还是阎应元的同窗,如今比他大三岁的阎应元办起了这报刊,两人也算相熟,彼此的距离越来越大,这是骄傲的黄宗羲所不能容忍的。
黄尊素认真研读内阁的信稿,想从其中分析出一些东西。抬头看一眼大儿子,又看看其他四个满怀期待的儿子,并没有生气。
武人真的地位很卑贱,文官领兵时要披甲,为了防止被人误认为武夫,再不方便也要穿上官袍,再套一层甲,战甲外面还要罩着戎袍遮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