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相叶向高,左右二相杨肇基、钟羽正,内相赵仪,四相袁可立、钟羽正、崔景荣、毕懋良,六员来自五寺及顺天府尹构成的辅相太仆寺毕自严、大理寺周应秋、太常寺崔呈秀、光禄寺孙居相,鸿胪寺徐卿伯,顺天府尹是毕懋良的弟弟毕懋康。
御史台、大将军府旁听,一切军政计划都已通过汇总,由丞相府负责陈述。若是战时,则由大将军府代替丞相府,以军事建设为主。
重整纲盐法,清剿各地私盐、盐枭,盐运施行国营,增加国朝财政收入是叶向高这届的首要大政。有钱,才能办事情。
盐运施行国营后,附带影响就是清查全国人口。大明不收人头税,起码国法税制里改成一条鞭法后,就没了人头税。
国家统计人口,是根据各地区官盐销售情况进行大致的估测。要知道,这是很不准确的,官盐里面参杂私盐、还有私盐,将使得人口数据缩水。
人口消耗的盐是固定的,可这个官方统计的盐都是大范围缩水的,自然人口数据也是大面积缩水。现在国朝官方的人口数据是六千万过一点,二百五十多年下来,人口只比国初多了一两千万,谁能相信这数据?
就连统计在册的耕地面积都增了两三倍,可依旧有粮食短缺的情况,说明人口已经达到、超出了土地供养上限。
例如山东,官方在天启三年的统计是八百四十万人口。朱弘昭控制山东后进行清查,还没计算大户隐户、山野偏僻处的黑户,已经有一千四百多万。
仅次其后的是关于军方的,在山东、山西、河南
、湖北建设官营钢铁厂,增加钢铁产量。同时通州张家湾设立冶炼钢铁技术学院,召集天下杂学士子入内进行总结、研发。
其中,山东、山西两处归内廷,也由内廷出资、出人负责建设。这两处的一系列工厂,今后就是皇室的财产。将皇室与朝廷的分开,增加竞争力。
人可以作假,成绩无法作假,内廷与朝廷一起搞,有相互拿成绩攀比的意思。
钢铁产量关乎第三条大策,那就是道路维护、增修铁轨。
国朝之初,每一段的官道都由当地州县负责维修、保养,与河道一样,有专门的财政拨款。因为物资转运艰难,这部分消耗由地方截流。
例如河南负责治理黄河、运河,河南是人口、产粮、经济大省,可给朝廷的税收却是倒数第三。就是因为大量的钱粮截流,用作河道保养。
党争以来,谁还管地方交通?主要主干道没问题,能看得过去,都是睁只眼闭只眼。
黄河决口数次,地方水患连连,可见地方上截流的税收去了什么地方。
为了治水,万历下了死命令,派河道监察宦官一人负责一段,下雨了你就去堤岸上睡觉。不用心治水,我不杀你,你跟着河道堤岸一起去死。
光宗泰昌登基,东林有从龙拥护之功,给光宗说,我们都是正人君子,皇上派宦官监察地方,这摆明了是怀疑我们人品…
于是河道监察宦官、各地矿监、税使全被召回,结果很明显摆在面前。
所以第三道大策是维修现有官道,同时建设铁路,初期分东西,南北两道主干线,东西京长干线,以京师、和改名为长安的西安为连接点;南北线路自然是南北两京。
若五年内能建好,后续则会以北京、长安、南京为核心,向外扩增。若工期进展喜人、钢铁冶炼有技术突破,则提前增加北京、沈阳线路。
对于铁路建设,丞相府也是咬牙接受的。因为钢
铁冶炼成本太高了,全部铺到地上,真怕地方上的流民给扒了换粮食吃…
谁都不清楚这铁路建好后,到底能不能起到预期的作用。
而皇帝的意思很强势,必须要建。以强大的钢铁需求,刺激钢铁冶炼技术的发展。
至于铁路建设的可行性,这个在博览史书的学者看来,这不是创新,只是效仿先秦诸国而已。当时各国军队动员能力可以达到倾国而出的地步,后勤依靠水运有极大的限制,车马运输所需的人力、虚耗又十分的高,所以那时候就有木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