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辽将多是各处调来的,朱弘昭没有大开杀戒。
现在,因为密集的调兵,给了很多人活动机会。
九点半,朱弘昭登车前往皇极门,随着丞相府、大将军府建造完工,六科官被裁撤,皇城里已没了多少值班司事的部门。
以前的禁城是皇帝的家,皇城则是一个综合的办公场所。现在,整个皇城因为军镇体系外移,也算是真正属于皇家了。
一直在宫里静养,看书养老的赵期遣人送来一批两年前积存的档案。
朱弘昭当即开始翻阅,有东林干将急先锋之称的御史黄尊素的一封奏折首当其冲,这是天启三年初时上奏的,
弹劾魏忠贤,并提醒皇帝不要造出兄弟萧墙,便宜了外人的事情。
这个兄弟萧墙指的不是朱弘昭,而是内部内斗,当时魏忠贤已经整合诸党溃军,东林内部派系分裂,李三才这个元老领袖一死,剩下一个元老高攀龙资历够可实力最差,是赵南星与左光斗之间爆发内斗争领袖的位置。
魏忠贤磨刀霍霍,关外建奴虎视眈眈,东林就内乱了。事情一直维持着表面的和谐,直到阮大铖一事才彻底撕破脸面。
阮大铖是个擅长写戏剧多才多艺的进士,与魏大中一样都是高攀龙的弟子,又是左光斗的两淮歙县老乡。当时六科中吏科都给事中缺人,六科官的主官非常的重要,吏科都给事中对官员任命有着极大的发言权,也是积攒人脉的黄金位置。
高攀龙属意魏大中,与赵南星合作要推魏大中上去。因为魏大中这个人最靠谱,真穷苦贫寒人出身,当官后也生活朴素,不怕人找茬子,能将吏科抓稳。
而左光斗想推阮大铖,事情还没定下来,内部进行一系列官职升迁交易还没完成,就给老家休养的阮大铖写信,于是阮大铖兴冲冲跑到京师要当吏科的头头儿。
结果是悲剧的,自己的师尊竟然看不上自己。作为富
豪之家的进士,阮大铖是看不起穷苦出身一副穷酸相的师弟魏大中,没想到这个穷小子竟然压到了自己头上。
这还能忍?一气之下投了魏忠贤,使得东林分裂的本质暴露在天启面前。
这种情况下,御史黄尊素冒死上奏,可以说是提醒,也能说是警告皇帝不要逼得太过分。兄弟萧墙内乱,这是什么意思?
简单来说就是有矛盾无法协调,打了起来。另一个意思就是,我们不会束手待毙,君为臣纲,兄为弟纲,我们虽然是从属,可我们真不会乖乖等死。
一句话,我们会反抗,也有实力,别逼我们反抗。
当时天启准备正式任命魏忠贤提督东厂,兼管锦衣卫。当时锦衣卫诏狱里,闲的都长了蒿草,可以想象,专门用来监察官员的锦衣卫,荒废到了什么地步。于是这件事只能后延,然后天启就遇刺了。
东林拿什么反抗?近在咫尺的辽军就是他们的底气。
一份份赵期整理后的文档摆在面前,朱弘昭理解了当时天启的苦衷,要用孙承宗牵制他,而孙承宗麾下的辽军,却有自己的立场,不怎么听使唤。
而他,对辽军的清洗不到位,才有了现在的麻烦。
还有就是,这次密集的调军,被很多心里有鬼的中低
层将领理解错误,以为他要再次发动清洗。这是军里的状况,而更多的人尤其是文职官僚,已经习惯了欺瞒、欺负皇帝深居皇宫不通底层民政,他太强势,一直忍着没动手,就那么盯着,却也让官僚们格外的难受。
也是一句话,官僚们提倡的是天下事天下人治,他们不想头顶上有一个可以对他们生杀予夺的裁判。皇帝可以有,当个盖印的傀儡就成了,别管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