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你要对峙,那就对峙,不杀你不是怕你,而是成全你。
只要不出人命,那就不是事。
“山楂酒开胃消积,这位也算是享福了。”
抿一口酒,朱弘昭笑说着,端着粥吃了起来,桌上摆着两小碟菜,一碟蒲公英做的消暑酸菜,一碟豆豉。
身后,侍从司也在用餐。
余煌身边一帮人,袁枢身边一帮人,侍从司已分化了。
“西夷议会制度是商人抢权的产物,我大明是官员抢钱形成的官商,向下捞钱又不愿给上面缴税,自私自利毫无大局。要收拾的是官商,收拾完官商再施行议会制度,岂不是给了他们卷土重来的资本?”
这就是余煌的核心思想,他认为资源就该归朝廷全面操持。这样应对灾害、战争,才能尽一切手段去办事。若是依靠商人有钱人的良知,呵呵…
本朝的历史已经很鲜明的告诉余煌,有钱人靠不住,真要靠的还是军人。你不能指望让军人不吃不喝不要军饷去为国流血,朝廷再不济也要弄到养军的钱。
而且汉以强亡,到东汉末,汉军的战斗力还是极强的。原因就是兵权看着归外戚大将军,可军饷都是皇帝发的
。例如灵帝,这是个很聪明的人,开鸿门都学对抗士族,宦官与外戚之间搞平衡。穷到卖官搞钱,到死都维持着军队战斗力。
东汉中后期的皇帝,除了汉献帝之外能活到成人的,都是聪明人。当然,汉献帝也聪明,只是形势不由人,怕死,听天由命了。
他看来现在的制度非常完美,适合此时的环境。有相府背黑锅,而且不是独相而是众相分权;将府掌军只向皇帝负责避免军中贪污或大规模喝兵血;监察司法相对独立。
袁枢则认为议会制度是平衡矛盾的良药,只要军权、监察大权在皇室,给议会一个名义又如何?
两人立意不同,结果导致一对好友没得做,分道扬镳。这对他们而言也是有好处的,侍从司所系重大,凝聚成一股绳,是取祸之道。
也只有闹矛盾,才能将整个侍从司搅进来,形成以他们两个为核心的圈子,如同两个漩涡一样,将一切搅进来的人吸纳过去。
对于这种形势,朱弘昭是乐于看到的。他不喜欢两极对立,他喜欢三足鼎立。以前侍从司是内侍与侍从对立,现在侍从分成两拨,三足鼎立之后不需要他事事操心,内
部自己就能平衡强弱。
而他的三则寓言故事,此时都在讨论着。
三个故事侧重不同,各表达一个意思,已经将他的意思表达出去。三个故事就摆在那里,各人能揣摩出几个意思来,是他们的事,只要有一个意思贴近本意,那就没问题了。
至于京中百姓,纯粹喜欢看热闹。祖祖辈辈生活在天子脚下,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嗅觉。请原谅这个时代乏味的娱乐环境,有时候全家老小结伴去看砍头,惊呼一声,心脏猛烈跳动一阵,也是很难得的,不是么?
好时尚的跟着讨论讨论三则寓言,不好时尚的继续忙碌自己的小日子。
再说,都不傻,人家辽王不卖楼房,你能拿刀去强买不成?
“现在的老朱家天子,不好欺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