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章议定国策,宝钞新法

大明宗室 孤君道 1801 字 10个月前

距离下届相府更替还有两年半,看着时间很长,可真要准备几套贴合实际成体系的策略,不是一件容易事。

说来可笑,现在所需要的策略根本不需要用脑子想,将万历以来,甚至是嘉靖百年前至今的档案翻出来,通过对比取舍,总能找到不少适合眼前改革的。

为什么?

因为以前的六科官,翰林官这些清贵的在京官员,都有潜在任务。六部的名声比六科大,看着六科官才六七品,实际上这才是真正的权高职卑。

在京的官员,按惯例来说都要上折子,很多清养的官员如翰林、詹事府,都会研究时弊提建议进行改革。一来是表示自己没混日子,二来是展现自己的能力所在。

拿现在的刑部尚书周应秋来说,这人是万历二十三年三甲进士,与他同科的二甲进士顾秉谦、李长庚在地方上官运腾达。而这位却在京里混了七、八年,没有上一道这类折子,成为一时笑话。

也因为这个原因名声不好,被下派下去做知州历练,还是宅男性子。有能力归有能力,就是不想惹麻烦,去得罪人。

这些前人是怎么个提意见?如卷进袁崇焕事件被流放西南教书赎罪的解学龙,这位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跟着前辈了学史、修史。学的是一切史书,修的是本朝的史,经手大量的资料最能历练人。

这位一看本朝的实录是编年体,一些官员资料不好找,如果旧档销毁,要找的话只能去地方上找。所以上折子,请修纪传体类的史。

然后看编年体的实录有了心得,立马上折子请朝廷裁员。武官膨胀三倍达到九万多人,文官也是如此,三万多人。就提议天启裁员,认为俸禄可以一年省出百万两之巨。

就这样,口一张说这不好,该如此办。具体怎么办,能不能办,都不考虑。

所以,这些积存的改革积弊折子多得很,只能提供思路。

具体怎么做,什么情况下该怎么做,都没有,只能重新修正更改,根据实情再行拟定。

叶向高这届相府属于赶鸭子上架,核心就是盐税、铁路和炼铁厂。

施政策略是十分重要的东西,袁可立没有口述,朱弘昭也不听口述。原因很简单,口述时因为语言的艺术,会

存在误差。

文字记录下来的东西,是什么就是什么。这种根本国策,容不得疏忽。

厚厚的五封折子握着手里,朱弘昭缓缓看着,看的很快,时间都耗在思索衡量中。袁可立也是五条大策,最让他感兴趣的是后两条,改制宝钞和兵役法。

大明的宝钞就不用说了,基本上是被人当书签来用的,朝廷年年都发,用宝钞折算部分银子当俸禄发,又没有回收措施,而且滥发的厉害。国初开始一路贬值,本身价值还不如印刷成本,另一层价值就是可以折算一部分银子掺在俸禄里,节省朝廷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