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章议定国策,宝钞新法

大明宗室 孤君道 1801 字 11个月前

这方面,朱弘昭深有感触,宗室这方面最有发言权。宝钞这类东西,朝廷不会给当兵的发,给当官的也只是占两成俸禄,给好欺负的宗室,宝钞占俸禄一半有余。

袁可立的意思是发行新钞,新钞可以当成银子抵税,朝廷自己发,也认新钞的面额,那新钞的信用就能起来。

别说宝钞这种坑人的东西,就说铜钱吧,有当五、当十、当五十的大钱。这种实实在在的大钱,在偏远地方信用极低,人家不收,不敢收。一来是担心是假钱,二来是大钱泛滥时,衙门收税时,都会对大钱进行折算。

相对于小钱,铸造大钱成本低,十枚一文钱能铸一枚

当五十的。相同的铜,铸造大钱的利润更高。别说用铜矿,就是收购小钱,铸造大钱都是有的赚的。导致大钱信用提不起来,民间经济极端依赖大量的小钱和货真价实的银子。

而缺铜,始终是朝廷头疼的问题。外面走私来的铜,朝廷很难得到消息,这些铜都被地方上悄悄铸成钱,胆子小的人铸造足称的钱足以以假乱真,或者是铜含量,金属配比一样,铸造出来的就是真钱。胆子大一点的,铸的钱品相就差。

比如毕升,就宋朝搞活字印刷术那个,被抄家了。这位相对于印刷技术,更喜欢捣鼓冲压技术,比如把铜锡合金冲压成大宋的钱…

还有白银,这东西就大明周边当货币,西夷人搞白银开采,纯粹就是为了拉来白银换大明的产品,人家更认可黄金。因为大明需求,拉动整个世界,使得白银由一种稀少金属,变成了贵重金属。

西夷人过去、现在、未来三百年,开采白银的手段绝对说不上文明,运往大明的白银,每一两都染着各地土著矿工的血。

如果白银是一种西夷人的产品,那彼此就是以物易物。白银不能吃,大明缺白银纯粹是因为货币短缺。而江南

海贸运出去的东西,茶叶、丝绸等等,可都是占着肥沃土地生产出来的。因为这些经济作物,农业作物只能让道,进而导致缺粮。

白银稀少,如果像铅那么多,大明绝不会稀罕这东西,也不会拿白银当货币。充其量,就是贵重金属,失去货币的属性,白银就是一种装饰用金属。那么,西夷人开采的白银,只是一种货物,不再是钱。

这是袁可立的意思,朱弘昭稍稍思索就能想明白,纸币势在必行,功在千秋。只要大明的纸币流通于世界,大明掌握着印刷权,整个世界的财富,就在大明手中。而不是像眼前这样,让人拿不能吃的白银,换走挤口粮挤出来的贸易品。

侍从司内部提议的金属货币改革,还有增发铸币,格局还是小了些,远远比不上袁可立的心思。

黄金的开采量和白银开采量极端不平衡,最典型的就是大明随着贸易银储量增高,现在大约一两金换十两银,而日本是一两金换四两、五两银。其中倒运的利润惊人,毕竟日本那边也不是吃素的,这个买卖实际上也不好做,要两头分润才行。

但,其中的危害可见一斑,一旦大规模的白银涌入或流出,大明就麻烦了。

再说,拿贵重金属做货币,实在是太危险,有一种太阿倒持的感觉。西夷人低成本采挖的一船白银,在大明却是天价,让他有一种被抢劫的感觉。这种白银,在他看来是非法财物,真想全部没收掉。

光一个货币,就够头疼,朱弘昭只能先放下兵役改革法,将名为新宝钞法的折子递给余煌,先讨论这个。否则再想下去,天都黑了。

端着茶,朱弘昭饮着,等着余煌、袁枢两人看完再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