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四章兵役策

大明宗室 孤君道 1939 字 10个月前

所以朱弘昭昨日看了就觉得靠谱,施行起来不是问题。更因为第三条大策,能为朝廷、为他迎来更多的拥护。有人欢迎这第三条大策,自然就有人反对。反对教育扩大普及化,垄断精英教育,有这类想法的人始终都有。

但这种反对是无法开口的,教化大业上承圣人,功在千秋,你敢红口白牙反对?

至于推广教育的大杀器简体字,朱弘昭没这个心

思,不是他懒,如果懒就该去办,简化后才是一劳永逸。而是大明的字,已经接近于简体。后来字体复杂化,要问我大清去。

简体字,更准确的说法是草书正规写法,常用字体已有简化趋势和成果。

简体字现在被称作俗字,手头字,后世的常用简体字改革里,清、民国时期才占了一百出头,其他简体字从秦朝规定文字统一后,从秦开始就存在,并陆续产生。产生在明朝的简体字,大概是七十多个。

祖先那么聪明,简化文字这种利于生活的事情,人都有懒惰本性,怎么可能不去做?至于字母单词,你给咱再简化一下?好吧,有缩写…

简化字体最扯淡的是几个意思不同,形体迥异的字,给你合并为一个多音字。

不过还好,没有搞成功汉字拉丁化,实在是太疯狂,用苏联字母弄成的拼音取代汉字…如果真这样,后人只能和朝鲜人一样,看自己国家史书根本不认识。所谓的历史专家,唔,他们是宇宙学院毕业的思密

达。

袁可立的第四条大策就是新钞政策,第五条则是兵役法。

新钞政策实际上昨日已经解决,朱弘昭倾向于朝廷收拢金银,以金银币流通,辅以纸币、铜币。先让小面额的纸币站稳,再发行大面额的。

而兵役法,重在一个役。

役,最熟知的两个词是徭役和衙役。简单来说就是百姓有受国家征召,参加国家工程、计划的义务,可以是地方上的工程修建,也可以是兵役。每个丁壮从成丁开始,就有服役纳税的责任。

山大王都会让人票参与劳动,更会和周围百姓、商旅收取保护费,实际上朝廷也是这么一回事。然而张居正一条鞭法里,将杂税、徭役折算在一起。

以前的徭役,轮到你头上不去也行,要么你雇人代替你去,要么缴纳钱给当地衙门,由衙门雇人去出工。在一条鞭法里,统一由朝廷地方衙门花缺募集工人,所以这个钱折算在税里。

袁可立有感于朝廷人工用度颇大,毕竟各处工程实在是太大了,保证了一系列劳动岗位的时候,也花去了太多的钱。人工成本也在上升,废除一条鞭法里归纳的徭役部分

兵役法改革,目的就在这里,以二十岁成丁,五十岁止,丁壮每人每年有一个月要为朝廷出工,伙食、路费由朝廷负责。这种要求相对于前朝实在是优厚,前朝一般以十六岁为成丁,六十岁后才能免除徭役。

这种劳动时间可以积累,凑够一年就必须出丁。也不限制代替,可以自己雇人参加或给朝廷缴纳税收。

兵役法以民户为主,免掉的只有军户和匠户,他们一直在劳动。民户包括商户,商户还要负责雇员的徭役,只要签了当年的劳动契约,当年的徭役时间折算到雇主头上。

这样一来能大幅度增加朝廷的低成本劳动力,更能增加地方衙门的组织力。同时徭役劳力密集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