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劳力,狼与羊

大明宗室 孤君道 2041 字 10个月前

兵役策从两个方面下手,兵制革新和徭役制度新建,后者袁可立和他手里的幕僚班子已经有了体系,兵制革新则是皇帝和侍从司的事情。两方要合起来搞,袁枢就是天然的中间人。

侍从司内部的讨论,对于兵役策他们不反对,担忧的是基层的动员、组织能力。至于徭役太重?其实真的不重,这只是税制革新的前奏,预期的税制革新是杀大放小,对底层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兵役策,不去管对朝廷兵员的补充,对下面来说,最吃亏的是还是大户人家。一旦出台,他们雇佣劳力的成本就会高涨。

永远,永远不要高估资本的良心。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为了利润大明的官商士绅集团真的什么事都敢干。相对于更漏骨的西夷人,大明商人做事情还会顾忌顾忌名声问题。

地方上,百姓受到的剥削,以一条鞭法来说,逼迫他们的是衙门,然而获利最大的始终是商人。恶名都让衙门背了,好处、好名声都归士绅所有。

不要总以为地主和佃户的关系很矛盾,错了,地主谋

反,愿意跟随的还是佃户。

原来的税制,海禁,边塞马市,都是一个性质,吃亏的始终是朝廷。可把持朝廷的是哪些人?是官僚集团,朝廷就是他们手中的躯壳,借助这个躯壳将资源限制或强制流转,获利的始终是他们。

南方人口多,手工业发达,却缺乏大量劳动力。为了补足劳动力,尤其是廉价的劳动力,富裕的南方也会出现人为扩大的天灾,一大批活不下的百姓只能卖地,去当工人。

还有各地民营矿场,从始至终,就是吞噬人命的存在。军中俘虏、流民,能骗到的外地人,都是矿场上佳的劳动力。

所以缺乏劳力,廉价、最好是不要工钱的劳力,对江南各家尤为重要。毕竟,现在他们内部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降低人工成本,进而就能增加竞争力。

漕运的重新疏通及铁路修建,官道维护后,经济活性大增,他们内部的竞争也更为激烈。

就因为劳力问题,安排好侍从司工作后,朱弘昭得到了瀛洲的密折。就是关于劳动力的,那边担心出问题,所以请示他。

瀛省,现在有三条贸易线,一条是给朝廷运输今年新

米、金银铜矿石、漆器、及各种特色产品。当然,运的女子也不少,姿色上乘者进入教坊司,中下等赏赐有功将士。

这条是天津、旅顺、长崎贸易线,有大明最强的三个船帮负责海运,还有军中运船合起来大船将近一万三。

另外两条,其中一条自然是西夷人的船队,数量太小。

最后一条就是江南东南的贸易船队,以广州、宁波-平户、相模湾、神户湾为主。规模不下于朝廷的船队,出海时载着金银粮食,从驻军交换劳动力。说白了,就是花钱从朝廷手里,朝廷怎么会做这种事情?绝对不可能,一定是当地驻军私下做的。

人口是最大的财富,因为可以源源不断创造财富,本身又是可再生资源。因故,江南那边试探性买了一次,一次规模比一次大,大约五十万的日本青壮被一次性买断,运到江南成为奴隶。

瀛洲那边,东瀛省的总督田尔耕担心奴隶作乱或学会汉化后逃籍,为患地方。卖出去时悉数脸上烙印,做个抹不去的标记。

而西瀛省也有顾虑,但张虎没有太多手段,因为没必要。

原因很简单,记得日本的特色发式不?就脑袋顶上秃秃那个,叫做月代头。最初流行于所谓的西国,北九州霸主大内家靠着贸易起家,带着西国武士去日本京都。姿态蛮横,行为粗鲁,让京都上下,男男女女好好体悟了一下什么叫强大的西国武士。

于是乎,月代头就成了强大、时尚的代表装饰,从京都周边这个文化、经济中心,逐渐向关东传。

东瀛省的武士赶时髦就给自己剃一个,却不普及。这种发式此时在在西瀛省全面流行,就是个农夫,也想剃。以前身份不允许,现在武士阶层的规矩废了,更是满大街都是。

发式,也是瀛省区分土著民族与客居瀛洲东渡人口的显著区别。

故而西瀛省卖出去的人口,形象特征鲜明,也就没有做什么戳印以示区分。

现在,瀛省前脚卖了人口,后脚就报告,认为南方会有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