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四章黄宗羲

大明宗室 孤君道 1971 字 10个月前

龙场驿设立修文县,知县也住在龙场驿,主抓阳明书院修建一事。王阳明的老家余姚,也在动土修建‘大明新建王文成公祠’。

王阳明因平定宁王之乱并叙前功封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为新建侯,本朝又追封为新建公。他的谥号是文成,仅次于文人楷模的文正。

爵位封号更厉害,是新建,这可不是新建文件夹,是追叙一生功绩,找不到合适的封号,弄了个‘新建’。新是创新,继往开来的新;建,则是指立功、立德、立言的儒家三立思想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阳明书院最先收工的是王文成公祠,夜色下,汪文言下山敬香。他在山上等了半日功夫,黄宗羲就是不开口。

没错,东林三代的核心领袖,此时就是黄宗羲。这与东林的成份构成有关系,东林是反对商税这个大背景中诞生、并成长起来的。

主要就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顾宪成兄弟这类除了咬人外再没其他本事的人,他们的号召很有吸引力,吸纳了不少立志报国的优秀官员,如叶向高、袁可立就是初期掉到了坑里。

第二部分就是士绅官员子弟,官商一体,自然也是商团子弟,他们是东林的骨干力量。别看东林捍卫的是这些人的利益,可这些充满小资情调、幻想浪漫主义的人,如阮大铖等人是最先背离东林的。

这帮人做事由心,散漫惯了,你不让我舒服,管你是谁,翻脸就翻脸。对待国事是对人不对事,关系到私事就是对事不对人,两套行为准则玩的很溜。

第三部分比较复杂,总体来说就是士林中冒头人,如黄家这样握有身后教育资源的人,或魏大中这样由东林资助求学出来的穷三代。这部分人,斗志可比第二部分顽强的多。

这三个部分,也基本上是东林元老、东林二代、东林三代的构成主体。

东林三代中,以前话语权还是在第二部分人手里。不过,这些商团子弟,基本上都被砍掉了,朝廷、皇室财政扩张,直接抢的、抄的就是这部分人的家底,哪能打死老的,放走小的?

所以,现存的东林三代,基本上都是家里不算有钱的那部分。有钱的,都跟着钱一起没了,很简单的因果顺序关系。

而黄宗羲有父祖积攒下的深厚人脉,自然而然的成了

东林三代领袖。

他父亲参加科举步入仕途,算是将黄家教育事业停滞下来。他祖父时期,他家的私塾有多恐怖?出去的学生参加科考,他祖父能事前判断出名次成绩,这种对学生能力,对考官选择的判断以及对考题时势的把握能力,不恐怖么?

黄家的关系网有多深?周应秋这个大吃货,就是他祖父的学生之一…

论背景,黄宗羲绝对是东林中的天之骄子,比二代预定的领袖杨涟还要深厚,可一切都没了,家庭破灭,四个弟弟没了两个,还有一个浑浑噩噩生不如死。

阳明书院侧院祠堂前一片竹林在夜风中摇曳摩挲,一片片竹叶打着旋飘落。

捏起石桌上一枚竹叶,汪文言轻叹:“人离乡贱呐,竹木迁移也有水土不适之状。但能入这阳明书院,日夜能受圣人经义洗礼,也是这竹之大幸。”

“先生非竹,岂可妄言竹之心境?”

黄宗羲坐的端正,腰腹笔挺,扭头看着竹林,神色平静:“况且,草木无思无感,因地适宜乃生。以物喻人,有失偏颇。”

“太冲,万物生长枯荣的道理是一样的,万物所生为

生而生,生生不息方是自然之理。人为万物之灵秀所在,更该知天时,通情理。当春借势而发,盛于夏,衰于秋,葬于冬。你们,承载着不仅是你们的性命、家仇,更是寄托未来为先辈昭雪之重任!”

黄宗羲如历史上那样,十六岁冠礼的时候,给自己取字太冲,寄托本人什么意思,十分的明显。

现在是严冬,作为种子就该深埋土里以避寒,等着严冬过去后,暖风细雨中萌芽、扎根,延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