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役营一级下面,进行名称上的简化,基本上是按着军中口头称呼来的。
明初时,千户千总、百户把总之类的军中听的也别扭,口头称呼就是千总为大队千余人,把总三四百人为中队,下面的哨自然就是小队。
现在就是普及,按着军中简化的口头语进行简化
称呼,即营以下为三个大队,大队下面是三个中队,施行三三制。
此前军中基本上是比较混乱,上层指挥隶属关系往往是五五制,但其中战斗单位还是三三制,多出来的那两部,就是指挥核心所在的中军,与负责后勤运输的后军。往往中军、后军是抱团行进,兼并指挥、后勤职能,抱团后以人数弥补后勤辎重的战斗力不足。
战斗单位三三制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将后勤部队抽离战斗编织,警役后勤由地方政司负责,警役部队自然不需要搞专门的后勤小分队。
现役也是如此,战斗单位此前基层是四四制,留下指挥所在的中军,剥夺后勤职能所在的后军。
一个大营六个小营,是加强后勤配备产生的结果,拥有独立作战能力。步军、骑军、炮兵车兵、后勤,一应俱全。
现役部队的基础单位是小营,改大营为团只是名称变动,不伤筋动骨,可以改动。但四四制的营下隶
属关系不好变动,一变短时间会有混乱。
看着将府对警役部队的改制方案,朱弘昭已经看到了将府的后续动作。那就是机会合适时,将四四制的营,改为三三制的营。
缓缓点着头,提着朱笔在将府预案上写了一个‘准’字。
将府的事情就算是完了,至于将府预算开支,这个没必要申请,反正都是由皇室垫付,也越过的将府向下面拨钱,与将府大员没关系。
他们的确有对军队的改制、规划权力,可没有财政权就没有真正的指挥权。
拿谁的的银子给谁卖命,很简单的心思。
皇室的银子给将府,再由将府发下去,多了环节必然多出一些虚耗之类的事情,而且会让下面的人产生不好的想法。如为了军饷,向将府大员靠拢。
所以没必要把银子给将府,都是由皇室直接发放到营一级,越过中高级军官。
将府改制再削弱他们眼中的中层控制力,那么在
朱弘昭严重,将府就是个中层中转衙门,能做事就行了,没必要增强的太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