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仪顿了顿,继续说道:“只有趁魏军尚未攻来,迅速撤离洛阳,退守潼关,力保西北和长安不失!如今危急,请丞相速下决断,万一撤晚了,可能就真的
走不了了!”
众人一听大惊,这是要未战就放弃得之不易的洛阳,大失军心啊。可是眼下,好像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诸葛亮若有所思,喃喃自语:“魏军为何还不发兵来攻呢?”
“这......”杨仪犹豫不定地说:“大概是因为魏军兵马未齐,或者是在等候后方的粮草军械吧。”
“不可!”刚刚还一言不发的姜维,这会终于忍不住发话:“洛阳绝不可弃!”
众人这才注意到刚刚沉默的姜维,诸葛亮转过头问道:“伯约有何高见,尽可说来。”
姜维严肃地说:“其因有三。
第一,洛阳是大汉旧都,我军夺取后声势日隆,天下子民无不翘首东望。如果不战自退,必定大失民望,也将为魏国小觑。
第二,圣人云,民为贵,社稷次之。洛阳民众降我,我军撤离后必定遭到魏国血腥报复。如此大失民心,他日再想重夺洛阳难上加难。
第三,如果我军现在撤离洛阳,须同时放弃孟津关和伊阙关,如此魏国可云集三路大军二十万之众。加上洛阳多是平原,一马平川,利于魏国骑兵,我军又多是步卒,不出几日即会被魏军追上。魏军趁胜而来,士气高涨,兵马又数倍于我,如果趁势急攻,我军败退之师、丧气之众,恐有全军覆没之忧!有此三难,洛阳绝不可弃!”
姜维继续分析道:“我料魏军之所以至今未发兵洛阳,必是曹睿慑于丞相威名,担心路有伏兵,想等到大军集齐,稳扎稳打得步步推进。
我军可将计就计,于沿途多设疑兵,拖缓魏军速度。
此外,虎牢关虽失,只要后方蒲津渡口安定,我军仍可全力一搏。
此次决战关乎中原归属,拼得不仅是兵马、钱粮,更是决心与勇气,请丞相切莫放弃这千载良机,坚守待援,与魏军决一死战!”
众人一时是战是退议论纷纷,诸葛亮心烦意乱,加上感伤过度,病体未愈,于是缓缓说道:“众人暂且退下,待我三思。”
众人于是都领命退下,诸葛亮自觉昏沉,不一会又昏睡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