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花就这样茫茫飘落,一片片落在她青乌色的发丝上,纤细弯弯的眉毛上。
凄清的雪夜里,远近街邻一片寂静,只有筑声、歌声和寒风一同低低徘徊着,如泣如诉,如怨如慕,无声地勾动少女心底最柔软、最脆弱、也最敏感的那根弦。
“何人相和兮,弦起宫商…”
“无人相和兮,弦断宫商…”
凄清的雪夜里,凄清的大街上,怜儿不自禁念出这样凄清的句子,嘴唇却在无意识地微微发抖。
“先生…先生…”
没有意识地喃喃碎语,茫然无神的眼瞳中,已渐渐氤氲起了朦胧的水雾。
她就那样静静地站在雪地里,隔着高墙,聆听雪夜中的筑声歌音…
飘雪宋城,天寒地冻。
————————
《史海漫谈——汉代以前的“金”和金属》
(一)秦汉以前的“金”真的是黄金么?
本章中的“金盉爵”中的金,指的是青铜,而非金。(盉:调酒器。爵:饮酒器。)
“青铜”这个词是现代人发明的,因为青铜器出土时大都绿锈斑斑,所以最初命名时被叫做“青铜”。其实这些青铜器最初的面貌,应当是金光闪闪,犹如铜火锅一般的颜色。先秦古人也不把这些叫“青铜器”,而是叫做——吉金。
汉代以前的“金”往往指的是青铜,青铜器上的铭文被叫做“金文”,也是这个原因。
如:
(1)《墨子》:“使蜚廉采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
(2)《考工记》:“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齐:通“剂”,剂量。)
《墨子》成书于战国晚期,而《考工记》被认为是战国晚期之前的齐国官书。两书中的“金”都指的是铜。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秦始皇收天下之兵,铸以为金人十二”,这个“金人”其实就是“铜人”(按推测是铜合金,也包含不少铁)。
据考证,商鞅立木所赏的“金”,其实并不是黄金,而是黄铜。因为秦汉之前的时代,黄金极其稀缺,铜开采相对简单一些,且青铜那个时候也是贵重金属。秦孝公也拿不出那么多真正的黄金赐给商鞅。直到秦汉以后,黄金的开采才渐渐多起来。
战国之前没有“铜”这个字,“铜”字第一次出现在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竹简》中编号062的竹简上。所以,在此之前,“金”字通常指铜及其合金,
也有少量指铁、黄金等其他金属。我个人推测,“铜”字的出现,应当是黄金的开采量逐渐增大,古人也逐渐意识到铜和黄金不同之处,于是发明了“铜”字。但在之后,“金”有时仍作为“铜”的美称,比如秦朝时“铸以为金人十二”中的“金人”。
(二)战国先秦的“铁”和铸剑传说
古代有五金——金、银、铜、铁、锡(铅)。
金和铜的关系前面已经说过了。“银”作为贵金属,“锡(铅)”作为合金调剂,也没什么好说的。在这里想简单说一下“铁”。
我国最早炼铁大致始于春秋时代,但那个时代炼铁技术不发达,炼出来的铁通常杂质多,所以一直无法取代青铜的地位。到了战国后期,炼铁技术才逐渐发展起来,出现了不少铁制兵器、农具。不过秦帝国还是主要以青铜兵器夺得了天下——大概仍是炼铁技术不如炼铜技术发达的缘故吧。
不过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时,就是炼铁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有不少名剑是铁制的。
据《越绝书》记载,铸剑大师欧冶子曾应楚王之邀与干将(传说与欧冶子同师)一起“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作为铁剑三枚: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其中“龙渊剑”后来又改名作“龙泉剑”,至今仍然家喻户晓。(泰阿:也作太阿,秦始皇用剑,本书第27章“荆轲刺秦”中,秦始皇就是以此剑反击了荆轲)
欧冶子(包括干将、莫邪)这些铸剑传说可信度到底如何?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国宝“越王勾践剑”,就有可能为欧冶子铸造。据《吴越春秋》和《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曾特请欧冶子铸造了五把名贵的宝剑。“一曰湛卢,二曰纯钩,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以上五把皆为青铜剑)
钢铁剑性能自然要优于青铜剑,不过那个时代下的生产技术,要炼出好的铁剑却是很不容易。
在这里说一说“陨铁剑”。
陨铁剑,顾名思义就是用陨铁铸造的剑。
据史料记载,人类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铁,就是天空中落下来的陨铁。1977年北京市平谷县遗址中,出土一件长8.7厘米商代铁刃铜钺。经化验,该件铁刃铜钺刃部的铁不是人工冶铁,而是用陨铁锻造成薄刃后,浇铸青铜柄部而成。
陨铁属于陨石的一种,含铁可在80%以上,常常还含镍,以金属状态出现。富镍陨铁纹石呈角砺状交错咬合,没有通缝,不是积木状板块搭建,经人工熔炼煅造以后,更加坚固耐腐,更有可能削铁如泥,而且花纹漂亮。
金庸在《神雕侠侣》里写到,杨过那把64斤玄铁巨剑就是以陨铁铸造。
《大秦刺客》后期,也可能以“铸剑”“陨铁剑”为元素,为这些游侠刺客的故事添上一笔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