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张良刺杀于东巡博浪沙路途中。时间:公元前218年,记载于《史记·留侯列传》。
第四次:一群无名刺客袭击于兰池之中。时间:公元前216年,记载于《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作为千古第一帝王,一生遭遇如此多的刺杀事件,这是极其罕见的。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秦国覆灭了六国,而六国的游侠豪杰又不甘为秦人统治;当然,后期和秦始皇的急政暴政也有很大关系。
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中还写秦朝建立之初,秦始皇下令“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秦始皇兴师动众地搜缴天下兵器,全部运到咸阳城销毁,可见其对六国游侠的忌惮。虽然历史记载寥寥,但一个由六国后裔组建的反秦“江湖”,其实已经若隐若现。
否则秦始皇一死,关东六国也不会突然爆发出这么多农民起义,更不会出现项羽这样的绝世霸王、刘邦这样的千古帝王了。所以,《大秦刺客》描写的其实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秦代“江湖”。承前的是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启后的是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争霸、大汉王朝的建立。
在《大秦刺客》的“江湖”中,真实和虚构交替进行。(完全写荆轲、高渐离、张良这些真实存在的刺客也撑不起这样一部啊!即使撑得起这样一部,也无法将这些刺杀事件有机串联起来啊!)
故事从虚构角色李彦——赵国名将李牧的义子开始
。王翦用反间计策反赵国权臣郭开,郭开再谋杀李牧,导致赵国败亡。我们的主角李彦,便从刺杀第一个敌人郭开为始,一步步走上刺客之路。中途遭遇六国游侠聚会成立“刺客盟”,再串联上“荆轲刺秦”“高渐离刺秦”“张良刺秦”这些主要事件。尽力做到虚构中有真实,真实中有虚构。
为了写这部作品,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以《史记》为主,同时参考了不少近年的考古结果。其中李开元的《秦谜》《秦崩》《楚亡》对我帮助挺多的,所以对于某些历史迷案,也做了一些化想象——
比如“始皇后”之谜。始皇后从未见于任何历史记载,我的化想象是塑造了“清扬夫人”这个形象,然而最后秦始皇却又下令删除她在秦国历史中的任何记载,并且重刑任何私下议论“清扬夫人”的人。
比如“荆轲流亡”之谜。我的化想象是荆轲曾经以剑术游说卫元君之时,意外得到卫公主“贰姬”的青睐,结为伉俪,后来秦国攻占卫国,“贰姬”死
于秦兵所放的王宫大火中,便开始成为一名落魄江湖的剑客,以至于后来“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史记》)
比如“扶苏履历”之谜。作为大秦第一公子,《史记》中的记载却只是寥寥几笔——从劝谏秦始皇焚书,到被发配上郡监蒙恬军,再到自杀。他真的有这么愚蠢么?在此之前,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我的化想象是,秦始皇任命他为“假咸阳内史”,治理咸阳京畿地区,以此来考验他是否能成为自己合格的接班人,也因此得到了百姓们的爱戴和尊重。(假:代理的意思。当时真正的咸阳内史为蒙恬,可是蒙恬在上郡边疆防御匈奴,对于治理咸阳地区肯定是鞭长莫及。)
比如“咸阳城墙”之谜。关于咸阳城是否有城墙,考古界考了几十年,从来没有发现古咸阳遗址的外城
墙,这在所有古代城市遗址考古中堪称一个异数。我的化想象是,秦始皇、秦国、秦人都极其自信,他们的兵锋横扫天下无敌,所以觉得给首都修建外郭城墙来御敌完全没有必要。当然,除了秦人的蓬勃自信,这和咸阳一直是一个急速发展中的城市,而且咸阳地区又有函谷关、武关、萧关、大散关四大秦关要塞把守有不小的关系。
总而言之,《大秦刺客》中的化想象还是非常多的,虽然不一定为历史的真实,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有较大的真实可能性的。话不多说,读者朋友们自己去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