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现在,他们再也没法昧着良心认可赵光义了。
那可是冠军侯!
是冠军侯啊!
哪怕是文臣也挑不出冠军侯的错,唯一要说什么错,就是死的太早,太让人遗憾了。
这样的遗憾让多少文人写诗,只要写武将都离不开冠军侯,赵光义怎么敢连冠军侯都挑剔!
赵匡胤面无表情:“朕知道你蠢,没想到你竟然能蠢到这个地步。”
赵光义还想辩解,赵匡胤不想听他的垃圾话污辱自己的脑子,直接道:“把他的嘴堵住。”
不等太监出手,几位崇拜冠军侯的大臣亲自动手,如狼似虎扑上去,按手的按手,扯布的扯布,不知道扯了一块什么布就塞到赵光义的嘴巴里。
赵光义看清楚那几位大臣,瞬间“呜呜呜”:
你丫的不是我的人吗,干嘛对我动手!
三位大臣看着旧主脸上的不可置信,收回手,老老实实站回去。
嗯,从刚刚开始不是了。
连冠军侯都质疑,你不止是军事不行,脑子也有点问题。
【还有个我们现代也很熟悉的军事训练方法,那就是跑步。】
【从春秋时期开始,兵家就认识到军队快速移动的重要性,有意锻炼军队中的跑步训练。战国时期实行征兵制,“寓兵于农”,征兵内容就包括长跑考核。】
【到了汉朝,军队依然将跑步当做军事考核项目之一。】
在现代的画像砖中,能看到许多在奔驰的战马前有奔跑状的士兵,这些士兵往往是战场先锋,有时候还负责传递信息。
汉朝的跑步分为短跑和接力跑。
张衡在《东京赋》中有提到,狩猎时需要集合一批勇猛的士兵,在校猎中徒步奔跑来追赶猎物,这里的士兵指的是步兵,徒步追赶的画面有详细描写,就是短跑追赶,说明汉朝很重视短跑训练。
接力跑一般是用于信息传递,但是在汉朝更多是用于驱傩仪式。
“驱傩”仪式中会有士兵和骑兵共三千人组成三列火炬纵队,千百人举着燃烧的火炬,在漆黑的夜幕下奔跑,看起来像是流星拖着明亮的尾巴从天边坠落。
这样的画面,看起来像是现代奥运火炬接力的雏形。
在西方的接力赛跑中,起源有多种说法。
有认为接力赛跑起源于古代奥运会祭祀仪式中的火炬传递,有的认为起源于非洲劳动过程中,非洲人接力搬运木料或搬运水坛有关,也有的认为是从传递信件文书的邮驿演变而来。
可以从中看出,东西方文化的相似之处。
【与现代战争需要取决于高科技不同,古代战争依靠兵力,需要身体直接对抗。因此,士兵的力量非常重要。】
【汉朝军队中的练力的方式主要是扛鼎,比如我们夸项羽就是“力能扛鼎”,就是夸他天生神力。】
汉朝时期的军队,有大大小小不同的铜鼎。
士兵每日扛鼎,来训练力气。
从小的、轻一点的,不断增加。
高高举起,曲起手肘,再举起,是锻炼上臂;
抱着鼎下蹲,再站起来,是锻炼下肢。
一手提一只装满水的鼎,艰难地走到对面,把水倒入缸中,哪怕手臂颤抖了,依然一滴都不能洒出来。
洒出来就得重新提水,重新走。
“不合格,重来。”监督的小将铁面无情的宣布,士兵有再多怨言也不敢废话,只能老老实实返回,继续去提水。
一只只鼎提过去提过来,肌肉越来越发达,力气越来越大。
等到再次执剑或者拿刀时,力气大了许多,刀舞得虎虎生风,上战场与匈奴人对砍,终于不再有那种差点被撞飞的无力感。
【顺便插一句题外话,除了军中多大力士,还有一位大家可能万万没想到的大力士!】
【那就是孔子!】
【我说明清时期的儒生到春秋战国要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可不是夸张,孔子是大力士是有史料证明的!】
首先,根据汉朝史书《史记》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按照汉代的算法,孔子身高约为2米21。
而且孔子是山东人!现代的山东人也是身高相当优越!
两米高的壮士,能在战乱之中周游列国的壮士,可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弱者吗?
其次,《列子·说符》说:“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
意思是,孔子先生是个能够双手托起城门的大力士!
此外,在孔子开办的私人学校里,射、御、乐都是必修课。
《论语·子罕》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孔子曾经倾向于“执御”,等于说擅长驭马驾车。
射箭、驭马驾车都需要强大的臂力,想想神射手吕布的臂力,再想想夏侯婴驾车的臂力,而且孔子还是老师,教授学生射箭驾驶和骑射,可能差吗?
.
秦朝,淳于越第一个跳出来为孔圣人作证:“没错!孔圣人绝对不是后世的那种文弱之人!孔子孟子荀子都不是!我儒家也很能打的!”
敢跟兵家作对的儒家,怎么可能不能打。
在大争之世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辩论着辩论着,火气上头就拔剑论战是常事,要是不能打,当什么当世显学!
还有那嚷嚷着“百世之仇尤可报”的公羊学派,已经提起剑嚷嚷着要去后世教训那不孝儒生,辱没祖师
圣名,一时间咸阳宫无比热闹,嬴政眼神带着诡异的满足感。
人才太多了,而且各个武德充沛。
挺好,日后要打仗,文官也可以扔上战争。
一人才多用,非常妙!
.
宋明清时期的部分儒生看着天幕故意放出的现代人画得孔子身高九尺的画像,再看看自己学堂和书斋挂着的孔圣人图,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信仰崩塌。
孔圣人,原来是这样吗?
如果孔圣人如此武德充沛,那看到自己如此文弱,岂不是要提起马鞭抽自己?
他们是不是,也该去捡起射御学学?
可紧随而来的就是无奈:大宋缺马,去哪骑马?朝廷管控武器,民间连弓箭都不能私藏,去哪学射箭?
别说弓箭,宋朝差点把金属农具都给禁了,后来被弹劾才改为禁止大型的金属农具。
不是不想学,真得是条件不允许啊!
看前面那些武林高手,朝廷威信在的时候都只能用棍棒或者空手,末年才能放肆使用冷兵器。更何况他们还想考科举,不得不老老实实,低头做儒生。
.
武周时期,武曌闻言笑了:“还好大唐的书生不文弱。”
不过她可以作证,射箭和驭马驾车的确需要臂力。
弓箭是分等级的,弓力以斤为单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过此则为虎力,亦不数出。中力减十之二三,下力及其半。”
至于弓力如何判定,把一把弓固定在墙上,然后往弓弦上挂重物,等弓完全被拉开时,弓弦所悬挂的重物的重量的极限,就是这把弓的弓力。弓力越强,能射出的里程越远。自然,需要拉开的臂力也越大。
大唐武举考试时,射长垛用一石弓,骑射用七斗以上弓。
能够用上最强的弓射中,大部分都是人才。
比如郭子仪,武举状元,同时也是一位臂力过人的射箭高手。
【从文化上来说,西汉有兵书《吴子》。】
【《吴子》相传是战国吴起所著,但是现如今我们看到的《吴子》应该是托名“吴起”所著、但是实际上成书于西汉早期的伪书,反映的是汉朝的军事成就和军事思想。】
《吴子》有六篇,继承并发展了《孙子兵法》,主要以秦汉时期的兵团以骑兵作战为主要形式的军事战争,同样是一本优秀的作品。
.
西汉的某位文人,看着天幕夸自己的作品,脸上发热。
他想要书卖的好点,就故意托名“吴起”,这位也是自己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