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建豪杰陵园的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一致同意。
不论达官贵人,贩夫走卒,还是江湖武人,生活……不,在当世,甚至可以说生存之余,所想的是什么?
青史留名!
人终有一死,倘若死得有价值,能被后人悼念,便死而无憾了。
豪杰陵园的兴建,便满足了人们的这一个需求。
“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呢?今天我走运,没死在战场上,说不定那一天,也就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了。倘若留名于豪杰陵园,叫后人们知道,我来过这世间,亦做下过这等大事,此生便不枉了!”众人均是此想。
再思及前朝义军,死亡人数,何止七八万人。翻开史书,历朝历代改换之际,死去的人,几十万打不住,上百万,那也是轻轻松松,可留下姓名的,又有几人?
绝大部分人,只是史书上的一个数字罢了,和很多人一齐共用一个数字,出征数、死亡数。
没人想这样。
是晚众人直饮至深夜,大醉而散。
……
次日清晨,李晏派遣汉盟中军两万余,东至陕西,收复陕西一省。另有一万中军,划拨常遇春麾下,由常遇春统率,北攻山西。
天水大战,元廷西北、西南一带,兵力几乎尽墨,再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击,虽则两三万大军,却仍可攻陷一省。
而李晏和各门各派的掌门人、弟子,便在天水城外十余里处,修筑豪杰陵园,篆刻石碑。战死将士的名姓,也要花时间收集、雕刻,这不是一两天内就能完成的小事。
战事惨烈,死亡的元兵,被尽数焚化,就地掘坑掩埋。而战死的汉盟将士,也被火化,共葬于豪杰陵园之中。
天气逐渐炎热,死亡人数甚众,为了避免瘟疫爆发,只得火化。
这第一座豪杰陵园,李晏起名为“天水豪杰陵园”。
他不愿意名字花里胡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更好。人们一听、一看,便知这是当年天水大战时壮烈牺牲的豪杰们。
张三丰忽道:“盟主、各位,大伙谁有那个才干,可否提一句字词?篆刻于碑上,一来是大伙的一篇悼文,二来也是让后人们铭记。便如诗圣那一篇《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数百年来,历朝历代之民众,谁人不知呢?当然了,诸葛丞相之能,大伙是比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