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吴争本尊,还是吴峥,根本不具备对海战的切身认识。
吴争一直在模仿。
向英格兰、佛郎机(葡萄牙)、拂郎察(法国)购买火炮、战舰及铸造设备,派人前往西欧学习铸造技术。
之后人员学成归来,购买的战舰组建了吴淞舰队,两大船坞开始仿造大型战船并进行改良,以适合近海和内河(长江)作战。
这一系列的举动,都在播下种子。
吴争自认,自己学识有限,恐怕已经达不到了,但大汉族有无数的能工巧匠,他们能在学习中超越,自己需要的,就是为他们提供这个温床。
譬如军校师生和参加实战的将领,共同撰写的“步兵操典”,就是结出的果实。
再譬如,这场海战中,王一林水师撤退时的果断和阻击时的决绝,都可圈可点。
没有人真正打过象如此规模的海战,大明朝近三百年,从未有过,与倭国在白江口一战,那充其量只是一场坐船的步兵之战,根本与海战理念无关。
用的武器依旧是弓弩、拍杆和投石器,了不起的在大船上安放了几架佛朗机炮。
所以,吴争对海战战场的景象是震撼的。
这与陆地战场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因为海战没有逃兵,只有逃将。
水师真正体现出了同生共死这四个字,战船沉了,没有人可以独活。
可看见王一林时,吴争是愤怒的。
这厮是真坏了自己的好事。
吴争之所以绕过大将军府,要执意部署这次行动。
不仅仅是因为郑成功挖了吴争的墙角。
也不是吴争睚眦必报。
事实上,当一个势力壮大时,必然会无意识的对边上势力造成威胁。
正如后世我国要和平崛起,但周边国家都会感觉到一种威胁。
吴争势力的壮大对郑成功有威胁,郑成功势力壮大,更会对吴争有威胁,这无法规避。
所以,不管对错、善恶,吴争都得防患于未然,给郑成功一个“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