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清马背抬头看着左右燃烧的房屋,指道:“一旦长毛重兵前往荔浦昭平一带,这些沿途村落、房屋屋子,就是不久来攻长毛沿途休息的营房、与提供粮食、布、盐的物资的补给,必须全部烧掉,咱们一点儿都不能够留给长毛!”
“走走,”“老实点吧你!”……
正说着话,一队清军押着七八个被抓获的太平军走了过来,来到刘长清的马前。
“跪下!”“跪下!”几个兵丁强迫俘虏们跪下,但有一个俘虏被押跪下又强自站起来,几次三番。
“你叫什么名字!为什么不跪?你不怕死吗?”刘长清右手坐牵着左右微动的坐骑,左手拿马鞭于马背上指问那不跪俘虏道。
“老子叫韩延江,岂跪你这个清妖胡鞑子!”
“好,好,嘴够硬,找个粪坑,给我推粪坑里淹死!”
刘长清提着缰绳一转马头,面色无情地指鞭对左右吩咐道。
…………
这支清军说来的突然,其实也不突然。
清军在三冲大败后,塞尚阿一面向京城请罪,一面急派兵遣将,防堵太平军大队北上,严令损失不大的向荣,率军紧急前往昭平县一带。
同时召集附近当地绿营、团练、潮勇、瑶人苗人村寨武装,围绕北上桂林的大道昭平、荔浦、平乐一带,短短数天,在这数十方圆内,形成了一道弧形防线,可惜到处都是漏洞。
这清军大股部队在不断的涌向昭平一带,导致昭平一带的饥民武装纷纷逃出,纷纷投靠刚打了胜仗的太平军。
而太平军打了胜仗后,短短几天内,来投奔的队伍就络绎不绝,多数为饥民武装,当地还盛流传着饥民们的一句反语:“与其饿死,不如躁死!”
向荣实在觉得太平军大队一旦赶来昭平一带,附近这些团练靠不住,而自己一人确实感觉又有点挡不住,这皇帝又发了狠,于是他思来想去,派遣命令刘长清先发治人,于荔浦先抢先主动出击。
先想办法击溃乃至创伤太平军前来的先头部队,让太平军产生一股错觉,认为昭平一带清军屯有重兵,来这儿会有一场恶战,从而避开他把守的昭平一带,转走其他方向。
同时向荣在昭平一带将自己的部队接连好几天在半夜拉出去,白天清晨又开始进驻入县城一带,造成清军源源不断在集结这一地区的假象,震慑不轨人心与制造假消息,之后又派兵追剿昭平平乐一带附近闹事的饥民武装,逼迫他们去逃到太平军那边去,将清军“重兵”这一现象告诉太平军去,达到欺诈的目的。
在此情况下,杨秀清也有些误判,他忌惮于向荣的善战的威名,也不愿与向荣去打消耗,下令停止前往昭平,荔浦一带的开拔,大军由小路过牛角瑶山,出马岭、上六塘、高田,经这条路去围攻桂林“小天堂”。
经这一转变,使夏诚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女人,也在这条路上等着他。
注释(1)遏必隆刀,此刀最早的持有者为康熙初年辅政四大臣之一的遏必隆,刀因人而得名。遏必隆死后,刀入宫中。
乾隆十二年(1747年),第一次金川之战爆发,遏必隆之孙、时任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要职的讷亲以经略大臣的身份率兵出征,兵败,乾隆怒夺其职,派大学士傅恒取而代之,并赐遏必隆刀。
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帝命傅恒在军前用遏必隆刀将讷亲正法。后第一次战胜金川。
马士英:有人评价:惟士英实为弘光朝最后奋战之一人,与阮大铖之先附阉党,后复降清,究有大别。
南京弘光政权灭亡后,所谓的奸臣马士英在唐、鲁两政权中几乎成了过街老鼠,无人接纳。
但他并没有因此就转投清方,而是尽力以抗清的实际行动改变自己过去的不佳形象。清方档案证明,马士英曾经多次参加渡钱塘江攻余杭、富阳以及会攻杭州之役。1646年六月浙东兵败,马士英逃入四明山削发为僧,被俘就义,实属难能可贵。
南京即覆,明礼部仪制司主事黄端伯被执不屈,曾与多铎有过一段对话。多铎说马士英是奸臣,黄端伯却说马士英是忠臣。
在南京城破后,清军统帅多铎和宁死不降的弘光朝礼部主事黄端伯之间的一段对话颇能反映马士英的气节。
黄端伯听说赵之龙、钱谦益等人献门率众投降,在城门大书数字“大明礼部仪制司主事黄端伯不降”因而被抓捕。在审问中:
多铎拍案叱喝:“你认为弘光帝是何种人物,想为他一死?”
黄端伯朗言:“皇帝圣明!”
多铎言马士英如何忠了!黄端伯表示,马士英誓死不降,如何不忠!然后指着一边,已经剃发易服的前明大臣说:“这些才是不忠之人。“
(豫王问‘马士英何相?’端伯曰‘贤相。’问‘何指奸为贤?’曰‘不降即贤’。)谅哉!马、阮并称,诚士英之不幸。《易》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可为士英诵矣”。
伊尹、霍光著名权臣,权可废立皇帝,但最终没有篡政。后事将他们的行为称为伊霍之事。
看罢历史,概况良多,马士英人品不说,可被东林党连其抵抗清军的行为都加以污蔑,言其无耻,各种诋毁,想来太祖让知识分子下牛棚、去干活,老老实实去劳动,看来也不是没有原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