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催起来的,味道能差一点。”
陆闻溪提了一句。
大嫂摇头,“味道可不差,好吃着呢。用老三送来的菜做的菜,馆子里的人也都说味儿更好。现在咱老家的菜都不上桌卖了。只供应私房定菜,价贵一倍。”
嗯?味道还更好?
先是迷糊,然后陆闻溪有点儿明白了,后世的种子都是优选改良过的,口感更好也合理。所谓的口感更差,是同样的种子,用了肥和没有肥的区别,不是改良后的与改良前的差别。
家里吃不了的菜往馆子里送,卖更高的价,双赢。馆子铺子走的都是公账,最后年底算总账分红。兄弟又不是单干的,都是自家的东西,省出来的是自家的钱。
之后陆闻溪把给大哥大嫂还有两个孩子的礼物拿出来,老娘又问了孩子学业,在外地习不习惯啥的。
收拾得差不多,出门,饭馆离宅子隔着两条街,走着过去二十分钟。
做为主家,怎么着也得先到。
这边到了,才打发人去段家接人。
没一会儿,段家五个主人都到了,开饭。
“爷爷奶奶,大叔,婶子,妹夫,尝尝咱东北特色。咱就是主打一个粗犷,不如南方人精细,菜码大,全用盆装。菜样少,奔着吃饱去。哈哈……”
顾大哥给介绍菜色,一大盆一大盆的,大半都是炖菜。炒菜少。油大。口重。
有特别照顾女士的甜口锅包肉,松仁玉米,蕨菜汤。
还有适合老年人的鸡蛋羹,肉沫豆腐,雪衣豆沙。
满满当当一大桌子。
专门杀了一头猪,现灌的血肠,炖了一天的肉,这会儿没酸菜,炖的粉条,拆骨肉,大骨头汤啥的,变着花样儿做呗,反正是半头猪都上桌了。
更不用说鸡鸭鹅,各种山珍啥的了,一样都不少。
本地人看,丰盛至极。
对于段家人来说,诚意满满。
老爷子和段老爷还是喝酒多,老太太和段太太把一盘子松仁玉米全干掉了,锅包肉控制着吃,也干掉半盘子。
真不少了。还有别的菜呢,一样一筷子,就很多。
段太太对松仁玉米赞不绝口,“以前也吃过,没有这个味道好。卤的下水,我以前是不吃的,这个好。”
老太太放下筷子,说吃饱了,又喝了小半碗老黄瓜汤。
大嫂子偷着跟陆闻溪说,“还以为这种家庭的人不能好伺候,没想到,还怪实诚的,比我一顿吃的都多。”
可不嘛,真实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