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为什么乾隆帝等人并不费笔墨描述“敬天勤民”玺的细节。他们所真正重视的乃是文字寓意,以及借此传达出来的治国思想和理念。
正如乾隆帝所说:“岂以追琢其章哉?盖取义有足重耳”。
在君主专制的社会,皇帝注重“天人感应”,讲求“君权天授”。从登基即位,到治政理民,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上天的注视和监督。
如果行为不当,必当引起天怒人怨,进而危及王朝的统治。尤其对于清朝来说,他们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本身就有点不够正统,所以更花力气来论证自身的合法性。
一方面宣扬“敬天”,如清帝频繁到天坛祈年殿祭祀天神;另一方面则脚踏实地的“勤民”,施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通过这些,希望得到上天和百姓的合力支持。
康雍乾三帝不仅相继铸造了“敬天勤民”玺用来自警,而且也时刻贯彻到了其治国实践中。
例如,康熙三十六年京师发生了一次小地震,但康熙帝以为是自己行为有失,上天示警,便做出了深刻反省:“朕自临御以来,早夜孜孜,以敬天勤民为念,不敢少有逸豫。偶遇灾变,则尤悚然靡宁。今次地震,朕心不胜兢惕。”
后来,雍正帝评述其父亲时,也说康熙帝在位六十余年,“敬天勤民。始终如一”。
而雍正帝本人,在即位之初便把“敬天勤民”作为座右铭,正所谓“敬天勤民之心,时切于中,未尝有一时懈怠,此四海所知者”。
后来又总结说:“总之为君为臣之道,只有敬天勤民二端。”相较父祖,乾隆帝进一步论述了敬天勤民的重要性,已达到“固无一时可释”、“未敢一息稍懈”的境界。
康熙帝的“敬天勤民”玺,看似古朴不华,实则庄重珍贵。就像它的印文“敬天勤民”一样,浅显通俗的背后,实则是无穷的治理智慧。“敬天勤民”不是一句口号,唯有付诸实行,坚持不怠,才能确保统治稳固。这也正是这块康熙宝玺价值不菲的深层原因之所在。
在康熙的这些印章里能被叫做正章的自然是带有本名的印章,这枚印章是盖在公文上的康熙御笔之宝六个字的印章。上面的六个小篆字为“康熙御笔之宝”清代制作,印面边长9.5厘米,高8.3厘米。该印玺是康熙帝御用玺,碧玉质,交龙钮,朱文玉箸篆”康熙御笔之宝”,是康熙皇帝年号玺中尺寸、体积最大者。
作为罗非来说这个东西自然是没有什么只不过是一笑而已,可是对于其他人就不一样了,这枚印章由于消失了很久甚至一度曾经以为已经消失了。
由于康熙帝“敬天勤民”玺一度流落失散,难见实物,所以以往对它的了解只能从文献得知。也正因此,产生了不小的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