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武媚回到了后宫,不是作为太宗皇帝在世时的才人,而是当今天子的昭仪。这种采纳父亲姬妾的行为被称为“烝”,是明摆着的僭越行为,但出自武川的隋唐皇室一直带有鲜卑风气,一些儒生们无法在道德上接受的事情,隋唐两代皇室往往都很看得开。前朝隋炀帝就“烝”了隋文帝的宠姬宣华夫人,先帝唐太宗也纳了弟弟李元吉的妻子杨氏为妃。相比起来,当今天子封武氏为昭仪,也并不算是一件太过于匪夷所思的事情。
当然,天子的诏书也做了一番解释:当初天子在贞观年间就受到武氏的照顾,太宗看着喜欢,于是就将武氏赐给了李治。这番漏洞百出的说辞,勉强填住了百官的悠悠之口。
入宫之后不久,武昭仪便诞下了一位小皇子。这是李治的第五个皇子,也是和武昭仪所生的第一个孩子,从时间推算,这也许是武昭仪在感业寺留长发期间怀下的。李治对这个新生的孩子喜欢得不得了,特意给他取名叫“李弘”。
李弘,是几百年来道教图谶当中预言的太上老君降世在人间的化名,也是预言当中的天命之子,从取名中可以看到李治对这个皇子的厚望。
但刚刚二度进宫的武昭仪,一开始的日子并不好过。
后宫是一个自成天地的小社会,嫔妃、女官的设置,就像外朝一样品秩森严。整个后宫以皇后为尊,其下是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四妃,相当于正一品;再下是昭仪、昭容、昭媛、修仪等九嫔,相当于正二品;再下一等是世妇,有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个编制;然后还有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如今永徽朝延续贞观的节俭政策,嫔妃数量总体不多,四妃九嫔的编制都没有满,只有日常与王皇后争风吃醋的萧淑妃。昭仪是嫔位之首,此时在后宫的位分仅次于王皇后和萧淑妃二人。
而武昭仪一没有家族靠山,二没有后宫的人脉资源,如何在这个后宫立足,就成了大问题。好在她是在王皇后安排下进宫的,只要暂时在王皇后面前多加讨好,就没有人敢对她不客气。可如果只是托庇在王皇后之下,做一个负责与萧淑妃抢风头的鹰犬,那武昭仪就只不过是一个整天想着邀宠的普通后妃了,也许现在靠着李治对她的新鲜感,可以暂时取得一些荣宠,但又能如何呢?此时风头压过了萧淑妃,难保以后不会有其他更为美貌、更为年轻、更为善解人意的女子进入后妃队伍,她到时候怎么去争?女人的青春转瞬便会老去,这一点武昭仪自己清楚得很。
她不是一般的女人,不像她们一样,整个世界都是围绕着自己的男人转。在太宗皇帝身边的这十几年,她慢慢认识到了“权力”这件东西的意义。太宗皇帝是她政治道路上的启蒙者,给她展现了权力的美妙。只不过她当时只是依傍着权力,权力的光环让她有了自己拥有它的错觉,但太宗死后的一连串变故像冷水一般浇醒了她。此时她既然重新回到了后宫、这个天下的权力中心,她就要自己亲手握住她梦寐以求的权力。
权力的本质是什么?武昭仪约摸看透了一些,她知道,权力的本质在于人心。这一点,儒家经典上老生常谈般地说过,但经历过权力场的种种人和事,才会让人有真实的体悟。权力是让他人服从的意志,服从的人越多,权力也就越大,就像玄武门之变前,唐高祖和隐太子虽然有着更高的名分,但真正拥有最强权力的,始终还是天策上将李世民。
所以,武昭仪在谦恭地奉事着王皇后的同时,也开始有计划地编织起自己的权力网络。渐渐地,这个谦虚而亲切的武昭仪慢慢被宫人所接受——相比于贵族世家出身的王皇后和萧淑妃,这位武昭仪简直是人间的四月天,让人春风拂面。从她相识的宫女、内侍开始,武昭仪靠着她的亲和力以及一点点小恩小惠,一步一步、一点一滴地让更多的宫人为自己所用。
虽然此时还无法预料未来将会发生什么事,但武昭仪相信,这些她结好的宫人们,总有一天会为自己派上用场。
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属于武昭仪的机会终于来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