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庆五年(公元660年),距离长孙无忌势力垮台才过去短短一年,李治的身体就出现了问题。三十二岁的李治,这几年在照顾父亲唐太宗和与朝堂的明争暗斗上耗费了极大的精力,对身体的损耗很大,因此家族遗传病过早地发作了。李治的症状有些特殊,还并发了一种特殊的风眩,现代医学称之为“梅尼埃病”,这种疾病往往出现在三十岁以上、平时思虑过多的中年人身上,发作过程中,内耳膜迷路积水导致旋转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使他经常头晕目眩。发作的高潮期,还会出现波动性眼震,眼睛不能正常看书稿、文件,这让李治无法正常治国理政。
所以,李治一度请他的好战友、好伴侣武皇后来帮他处理政务。百官上奏的奏表,李治便交由武皇后代为处理。武皇后是聪明人,也读过一些书,通晓古今文史,又与李治心意相通,所以很好地扮演起了李治的治国小助手的角色。
疾病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心境。李治患病后,虽然不久就在帝国最好的医疗资源的投入下痊愈了,武皇后也不再代理政事,但风疾是慢性病,在这个时代的医疗体系下基本无药可解,只能靠药物来暂时抑制。李治和他的太医们并不能确定,下一次风疾发作会是什么时候,又会有多严重。
这一切让刚刚步入中年的李治提早开始考虑自己的身后事了,或者毋宁说是自己病重后的国事安排。
如今,李治的儿子们很多已经长大了。他的长子李忠十七岁,是曾经的太子,武皇后册封之后,李忠被降为梁王,李治和武皇后的心肝小宝贝李弘成了新的太子。太子李弘生于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此时只有八岁,八岁的小孩如何能撑起帝国的重担?之前李治和武皇后移驾东都,留下李弘在长安做监国太子,没几天太子李弘就因为离开了父母手足无措,哭着闹着喊阿爹阿娘,硬是追上来与李治夫妇同行。太子尚且年幼,李治与武皇后生的其他几个儿子,沛王李贤、英王李哲(后改名为李显)、相王李轮(后改名为李旦),就更小、更不懂事了,李治要是不久之后崩逝,谁来保障皇位的正常更迭?
找几个得力的宰相做顾命大臣?拜托,长孙无忌的前车之鉴还在眼前,李治当然不会再让自己的儿子重蹈覆辙。选择宗室来托付?这更不可行,要是宗室越俎代庖,直接把儿子取而代之怎么办?要是李治选择长子李忠来辅佐李弘为帝,那就更危险了,李忠本来就做过太子,谁也难保他会再起异心。
于是,李治把目光放在了一直陪伴他的妻子武皇后身上。武皇后聪明体贴,一直以来与他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共同战胜了长孙无忌集团,李治相信武皇后能在自己的指导和培养下,担起帝国的重任。
李治也意识到梁王李忠可能会影响他的安排规划。听说李忠被废后,似乎得了被迫害妄想症,整天担心有人来谋害他,还悄悄地穿上女子的衣裙,等刺客来时好假扮女仆逃过一劫。李治也干脆给了李忠一点解脱,下令把李忠废为庶人,迁移到黔州,住在当年李承乾徙居时的旧宅里。
还有一点,李治也考虑到了。如果他的身体恢复得好,以后可以继续坐在帝位上,他也一样会把更多的权力留给武皇后,而不是李弘、李贤这些儿子们。李治想着,要是皇子们手里没有什么实权,那就没有利益冲突,大家相互安安稳稳、客客气气的,便不会再出现武德、贞观时这样兄弟相残的局面了。
更何况年长的皇子同样也会威胁皇帝的权力,李治的一生所感受到的爱,大部分都来自女性,从长孙皇后到他的乳母,还有武皇后,她们在李治眼里都是无比善良的,所以李治愿意信赖他的妻子武皇后,并将最重要的保证权力顺畅交接的任务交给她。在此之前,李治会更多地为武皇后创造历练的机会,让她可以在将来快速适应自己的职责。
为了使武皇后熟悉政事,李治甚至不惜同意她的建议,把三省六部还有百官的名称都给改了,以便武皇后记忆:改尚书省为中台,门下省为东台,中书省为西台,门下省长官侍中称为左相,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为右相,尚书省的左右仆射为匡正,其他官职也都是怎么记忆简便怎么改。
这或许也是李治作为一国之君,向武皇后表达爱意的方式吧。
但夫妻之间,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碰碰,如果没有磕磕碰碰和偶尔的口角,那就是不正常的夫妻了。李治与武皇后之间,有时也会出现矛盾。但由于他们是皇帝、皇后,一举一动都会牵扯到朝堂内外。
武皇后帮助李治处理朝政,一开始是谦虚的,因为刚刚进入这个领域,武皇后还是一个好学的小学生。但渐渐地,武皇后熟悉了政务处理的规则,便开始有了自己的意见,李治要是有什么决策同武皇后的看法不一致,皇后便会动起正宫娘娘的脾气,甚至和李治吵起来。武皇后在主内的时候,原本就是一个性格强势的人,李治和武皇后吵完架之后,就会自己去生闷气。
龙朔三年(公元663年),有一次李治和武皇后吵完架,正好一个叫作王伏胜的宦官前来举报,说武皇后在搞一些厌胜的法术,悄悄扎小人。这让李治很生气,武皇后悄悄扎小人,扎的难道是她的这位夫君不成?于是秘密召见西台侍郎(也就是改名前的中书侍郎)上官仪,问他的主意。上官仪恰恰是王皇后一门的同情者,趁机建言道:“皇后专横恣意,海内各家都不赞同她,还请废掉武后。”
上官仪的话,又回到了当初“废王立武”时攻讦武氏的老套路,拿着士族门阀不支持武皇后这个理由要废后。可李治当时正在气头上,当即同意,下令上官仪草诏。
上官仪是宫廷文体的大家,擅长写纤细婉约的宫体文,正当他打算尽情发挥一番,写一篇酣畅淋漓的废后诏书的时候,武皇后平时笼络的宫人们早已经把这个消息悄悄通知了武皇后。武皇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连忙赶到李治的办公室,追问她的丈夫,不过就是夫妻吵个架,为什么要谈离婚的事情?
李治此时也缓过劲来,想到他们夫妻多年的情谊,终于和武皇后重归于好。
而上官仪那篇催泪好文,才刚刚提交到李治的案前。李治当即解释说:“我一开始没有这个心思,是上官仪教我这么做的。”
武皇后原本以为上官仪只是李治临时找来的出气筒,可一查才发现,上官仪和当初密告说武皇后厌胜的宦官王伏胜,全都是以前太子李忠的人,这不免让李治和武皇后怀疑,上官仪和王伏胜是不是预先有着相互的配合,抑或都是为了让远在黔州的废太子李忠返回长安?
问题严重起来,触动了皇帝敏感的神经。李忠原本就远离朝堂,李治对这个长子虽然不甚喜爱,但父子有情,总希望他能平安一生。但偏偏有人想要拿李忠做文章,这个人不是别人,恰恰是他所宠幸的宦官和他在外朝的心腹之臣,这些人以为博取了自己的信任,就妄想着能重新给前皇后王氏,乃至她的门阀亲旧们翻案?
李治绝对不能容忍这么做!他立刻采取了雷霆手段,经过许敬宗的弹劾,上官仪被认为伙同庶人李忠谋逆,被下令处死,上官仪的妻子、女儿,全都发落到掖庭宫做奴婢。还有右相刘祥道(原来的中书令)等多位受牵连的宰相级大员,也都贬官外放,这才将上官仪谋逆案给平息了。
这件事情让李治进一步看清楚了:外臣什么的都不靠谱,没法做到和自己一条心,要靠还得靠自己的老婆。就这样,武皇后和李治床头打架床尾和,两人又好得如胶似漆,赛过初恋了。
至此,李治每当与大臣们朝会,总要让武皇后在帘幕里听着,退朝之后再一起商量。朝中大小事情全都一起告诉武皇后,赏罚、生死之类的大事,也全都先让武皇后拿主意,然后李治再下定夺。后宫内外都悄悄地说,如今的帝后真像当年隋文帝和独孤皇后那样默契,于是也像那时一样,将天子和皇后合称为“二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