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州饥荒﹐诸将率吏民就食冀州﹐号为“乞活军”。

307年(永嘉元年)

琅琊王司马睿出任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和王导等人迁徙建业。此后大批中原官民迁徙南方,史称“永嘉南渡”。

310年(永嘉四年)

刘渊死﹐太子刘和继位。刘聪杀刘和自立。

311年(永嘉五年)

荆湘流民推杜弢为首﹐据长沙起义。

司马睿以王敦为都督西征,和各方争夺长江中游。

刘曜攻下洛阳﹐杀吏民3万余人﹐挟晋怀帝至平阳。史称“永嘉之祸”。

313年(永嘉七年)

刘聪杀怀帝﹐秦王司马邺在长安即位﹐是为晋愍帝。

316年(建兴四年)

刘曜进兵关中﹐愍帝降﹐被送至平阳﹐西晋亡。

317年(建武元年)

琅琊王司马睿即晋王位﹐史称东晋。

祖逖北伐,陆续恢复河南地区。

318年(太兴元年)

晋王司马睿称帝﹐是为晋元帝。建都建业。

刘聪病死﹐太子刘粲继位﹐旋为靳准所杀﹐汉亡。刘曜发兵攻靳准﹐自立为皇帝。

319年(太兴二年)

刘曜徙都长安﹐改国号赵﹐史称前赵。

石勒自称赵王﹐定都襄国﹐史称后赵。

周访最终平定荆州。司马睿势力基本控制了南方。

321年(太兴四年)

祖逖病逝,北伐事业中断。

322年(永昌元年)

王敦起兵武昌﹐攻入建康﹐还屯武昌﹐遥制朝政。

晋元帝司马睿忧愤而死,晋明帝司马绍继位。

324年(太宁二年)

晋明帝司马绍下令讨伐王敦﹐王敦以兄王含为元帅攻建康﹐王敦病死﹐兵众溃散。

325年(太宁三年)

晋明帝司马绍病死,只有27岁。太子司马衍继位,是为晋成帝。外戚庾亮掌权。

328年(咸和三年)

苏峻﹑祖约之乱爆发。

329年(咸和四年)

后赵出兵攻占上邽﹐杀太子刘熙﹐前赵亡。

330年(咸和五年)

东晋始行度田收租制﹐亩税三升。

后赵石勒称帝。

333年(咸和八年)

夏,石勒病死,太子石弘继位。石虎掌握后赵实权,第二年废石弘,自称天王。

335年(咸康元年)

后赵迁都于邺。

337年(咸康三年)

鲜卑慕容皝称燕王﹐建燕国﹐史称前燕。

338年(咸康四年)

鲜卑拓跋什翼犍继代王位﹐建代﹐定法律。

成国李寿自立﹐改国号为汉。

341年(咸康七年)

晋诏王公以下至庶人皆正土断﹑白籍。

342年(咸康八年)

晋成帝司马衍病死,同母弟弟司马岳继位,是为晋康帝。

344年(建元二年)

晋康帝司马岳死,其子司马聃继位,是为晋穆帝。

345年(永和元年)

桓温出任荆州刺史,取代庾氏获得长江中游的兵权。

347年(永和三年)

桓温灭成汉。

349年(永和五年)

后赵石虎死。北方大乱。

后赵谪戍凉州的东宫卫士十余万人在关中起义。

辽东慕容鲜卑大举进攻后赵,开始觊觎中原。

350年(永和六年)

冉闵灭后赵﹐自立为帝﹐国号大魏﹐史称冉魏。

华北民族大仇杀。

351年(永和七年)

苻健在长安称天王﹑大单于﹐国号大秦﹐史称前秦。

352年(永和八年)

前燕慕容俊灭冉魏﹐遂在蓟称帝。

354年(永和十年)

桓温北伐前秦﹐军至灞上﹐逼近长安﹐后主动退兵。

356年(永和十二年)

桓温第二次北伐﹐入洛阳﹐留兵戍守而还。

357年(升平元年)

前秦苻坚通过政变上台﹐称大秦天王﹐汉人王猛辅政。

前燕迁都于邺。

360年(升平四年)

前燕慕容俊病死,太子慕容暐继位。

361年(升平五年)

桓温派兵破燕军﹐取许昌。

晋穆帝司马聃病逝,堂兄司马丕被继位,是为晋哀帝。

364年(兴宁二年)

东晋核查户口﹐令所在土断。

365年(兴宁三年)

晋哀帝司马丕中毒而死,其弟司马奕继位,是为晋废帝。

369年(太和四年)

桓温率军5万北伐前燕﹐至枋头粮尽,撤退,大败。

370年(太和五年)

前秦灭前燕。

371年(咸安元年)

桓温废黜司马奕为海西公,改立司马昱为帝,是为简文帝。

373年(宁康元年)

简文帝死,谢安联合王坦之、王彪之等人拥戴司马曜即位,是为孝武帝。桓温引兵入朝,在新亭为谢安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