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外围。
胡同接胡同,弄堂套弄堂,特色风格的四合院坐落其间,这一大片的建筑物,曾有传闻要拆迁,居民盼星星盼月亮,就是没给盼着。
据说是政府打消了想法,原因也很简单,太偏不值当,有那个钱,另寻他处香的很。
方家三世同堂,老早就生活在这片弄堂里,早些年老方老夫妻俩是社区干部,如今退休,有着不菲的工资。
儿子很有出息,在老方的熏陶下,也是早早的考了编制,铁饭碗攥在手里,走父辈的老路线,一辈子不愁吃喝。
按理说这样的家庭圆满幸福,老方每天除去遛遛狗散散步,就是享受齐人之乐,不需要再操心。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老方特别操心,至于原因,则是他的女儿。
二十多年前,那也是十里八里一枝花,街坊四邻无不羡慕,上门提亲的人络绎不绝,大排长龙。
企业公子,官家二代,搞艺术的,她愣是一个没瞧上,最后的选择令人大跌眼镜。
被相中的小伙要模样没模样,要银子没银子,性格老老实实的,是一名厂子里的操作工人,连技术工都算不上的那种。
正值新思想的发展时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全是屁话,两人走到一起,哪怕老方俩人不太乐意,还是选择尊重女儿的意愿,接纳了他。
坏事就坏在这儿,结婚以后,女婿并没有因为有了家庭的羁绊奋发图强,反而还不如之前,把工作都辞了。
没过多久,女儿生了外孙,那个男人常年不着家,说是在外面闯荡,干脆将母子两个送到娘家。
年复一年,女婿回家的日子越来越少,后来方家这边终于是忍不了了,多方施压下,两人离了婚。
过分的是,在抚养权的问题上,那男的居然争都没有要争的意思,只是承诺按时打抚养费。
转眼间,小男孩长大成人,那个男人除了在办离婚手续那天露过脸,这么些年没回来看过一次,只有每个月按时到账的钱在证明他还能喘气。
原本老方以为,这场荒谬的婚姻结束,女儿该安心生活才是,结果后面相亲屡试不中,别人嫌弃她带娃,她嫌弃别人品性差。
愿意接受女方带娃结婚的,多半是上了年纪的男人,质量就那样,互相看不惯,直到现在也没能再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