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常浩南来说,看一篇好的技术文献,感觉不亚于古代那些文痴读到一篇传世名作。
“我刚才简单梳理了一下整个机弹组网探测系统的工作逻辑。”
现在的多点是一架飞机和两枚导弹,距离几十上百公里,定位精度自然也就上来了。
正相反,是因为太不新鲜了。
显然,后面还有半句话没问出来——
……
旁边的常浩南反而也被他的反应搞得有点懵,愣了一下之后才点点头:
“这应该是最合适的算法了,郭工……肯定也听说过……”
之前他跟对方只能算点头之交,没想到确实有点子墨水……
“不错……不错……”
却发现下一页是一片空白。
常浩南一边视线飞速掠过纸页上的文字,一边在心中暗暗对这段内容表示肯定。
一一四.四一.八二.一六二
另外就是,哪怕有了定向的数据传输系统,这一机两弹终究还是三个独立个体,而且还处在飞速的相对运动之中,要如何把互相之间捕捉到的、未必连续的雷达信号给“组合”或者说“拼接”起来,也是个不小的问题……
毕竟,如果后面的内容都能补上,对方压根也没必要不远千里地过来找他。
不过最后还是绷住了。
然而他这边刚刚释怀,常浩南却又话锋一转:
“不过,虽然多站时差无源定位本身原理很简单,但是具体到咱们这个问题上,想要利用三个相对运动中的定位站对目标辐射源位置进行精确求解,还是需要一些技巧的。”
“但是现在这个机弹组网探测,本身计算量就大不少,再加上互相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也慢,肯定不能再用老办法,否则等算出目标位置,导弹也快到最大射程了……”
“那常总的意思是……”
比如载机平台打出的两发“探测弹”,应该选择尽可能不同的弹道,连同载机本身一起,从多个角度逼近目标所在的大体位置,以捕获长度尽可能大的有效信号数据,实现对目标的全域精确探测。
郭立强能写到这一步,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常浩南心中发出了和当初罗杰·埃立诺教授几乎相同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