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7章 做一个合格的老板

而且以他的经验来说,在自己未来准备涉足的领域里,学生的水平跟学位等级,以及导师的水平之间都没有必然的联系。

之前他们两个来京航报道的时候,唐林天确实跟他们说过些类似的话,诸如校领导要为教职工和学生服务云云,但哪怕是不善言辞的刘方平也只是木讷了点,又不是真的没脑子,自然只当是对方客套,并没有当真。

当然,在火炬实验室这种环境下,具体哪个老师的学生之间倒也不必分的那么明显。

上一世常浩南毕业之后刚到航空工业集团工作的时候也是这样,做起事来缩手缩脚的,一直持续了大概两年左右才逐渐适应过来。

“新人怎么了,谁都是从新人阶段过来的嘛……”

常浩南靠在沙发靠背上,作出一副“大佬.jpg”的样子:

但是到眼下1999年这会,18块钱每天就已经比较抽象了,更何况这次要去的还是上沪这种地方,哪怕食宿都由沪东厂负责,也多少有点不够意思。

常浩南一边伸手示意几人落座,一边用带着玩笑的语气反问道。

青华大学的博士,在90年代末这会还是比较值钱的,如果他们想找个轻松点的闲职,或者油水丰厚的岗位并不算困难。

如果刚刚他们的表现不是这样,那就要考虑尽量把这两个人拆开了。

常浩南站起身,来到办公桌后面,从抽屉里翻出一摞资料:

“刘老师刚刚问起项目的事情,正好我这边前些天接到过一个比较合适的,可以先给你们去锻炼一下单独负责一个项目的能力。”

他比较关注的反而是他们之间的关系。

这样一来,他以后要让他们同时负责一个课题或者项目的话,也能稍稍放心一点。

“你们也要表现的大胆一些。”

于是这最后一个编制就暂时这么空着了。

要是上来就给搞砸了,那以后在这实验室里面的地位可就难说了……

后者目前的职称已经是正高级研究员,过来之后可以无缝转成三级或者四级教授。

“是!”

“之前沪东造船厂找到我,说想要开发跟Gas-Transport液货舱相匹配的液化天然气船,不过我那时候走不开,火炬集团也没足够的人手来做这个事。”

“有您这句话,我们就放心了……”

无论如何,二人最担心的事情算是解决了,长舒一口气的刘方平回答道:

“那……常教授,您准备给我们两个分配什么任务?趁暑期这段时间,我们也好先找一些文献资料学习一下。”

蔡宏桂其实已经把几乎半个车厢的资料复制完送到了火炬集团,但以后未必每一次都能有这么好的事情,因此这第一个项目,常浩南还是打算让两个人从资料搜集这部分干起。

实际上他之前也联系过徐洋,询问对方是否有兴趣把档案转到京航来任教。

能有这份待遇,主要还是归功于这个实验室,或者说是归功于常浩南。

但现在,他可没有两年功夫可以浪费。

“咱们火炬实验室是京航,或者说是目前全国高校搞校企联合的重点建设对象,算是这类合作模式的探索者,太多过去的经验反而会限制发挥。”

“这是船厂那边寄给我的一部分纲要性材料和核心技术标准,伱们先拿去看一下,再找一些文献资料看看,准备好之后就去沪市出个差,了解一下具体情况。”

最后搞到师生反目的情况都有。

二人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常浩南当初去盛京参加八三工程的时候,领的就是这个数,当时感觉还是挺滋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