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8章 不会真是外星技术吧?

秋去冬来。

时间很快来到了2008年的最后一天。

蓉城西郊,黄田坝机场。

随着夜色逐渐笼罩大地,跑道两侧的导航灯在细碎冰晶的折射之下晕染出橘红色的光晕。

十几名蓉飞集团的技术人员正聚集在一处机位旁边,为首一人紧裹着军大衣的领口,用有些担忧的目光望向暮霭沉沉的半空。

正是20号工程的总设计师杨韦。

出于保密考虑,跟新一代战斗机研发相关的大件运输基本都被安排在晚上进行。

但眼下属实天公不作美。

当气象部门突然通报会降温并起雾的时候,负责运输任务的运输机已经从盛京方面起飞了。

如果机场的气象条件实在太差,那就只能选择备降或者返航。

“杨总,目前气温-5℃,地面清霜工作已经完成,边灯开启情况下的跑道视程约为350米,两架飞机的飞行员都认为满足降落条件,无需前往涪城南郊机场备降。”

总师助理王城尧从不远处小跑过来,一边汇报情况一边递上保温杯。

听到“无需备降”的结论之后,杨韦总算放下心来。

但刚拧开杯盖,就又升起了另一个方向的顾虑:

“你们在沟通过程中没给飞行员同志施加压力吧?”

他看着蒸腾的热气在杯口上方凝成白雾,向王城尧确认道:

“如果有风险的话也不必勉强……”

看着平日里稳如泰山的总师如今也表现出一副患得患失的模样,后者有些想笑,但在周围一众大佬的注视之下还是没敢真笑出来,只是摇了摇头:

“都是塔台指挥人员沟通的,我们根本没出声……再说空37团的5号机和6号机也不是第一次飞咱们这了,对情况应该很熟悉,不会冒险的……”

民航在蓉城对80-100吨级别双发飞机降落的能见度要求是跑道视程不小于550米,但这一数字显然留出了非常充分的冗余度。

杨韦嘴唇动了动,似乎还想说点什么,但最后还是没有开口。

运输机飞行员的日常训练本身就包括低能见度盲降,加上黄田坝机场的跑道也没有其它飞机要用,所以起降条件必定更为宽松。

也恰好在此时,半空中传来一阵发动机的轰鸣声。

随后便是起落架和机翼上的灯光穿破薄雾,在丁达尔效应的影响下形成一道明显的光柱。

直到触地之前的最后时刻,运输机那浅灰色的机身才逐渐显出全貌,完全打开的减速板和机轮张牙舞爪,如同一只冲破封印的猛兽。

这种最新的双发中型运输机才正式装备部队一年左右,尤其还配套装备了全新的动力,按照过去的节奏,应该还处在换装阶段,对于载重、起降条件和航程等飞行参数会有一定限制。